如果是沉思,他们在沉思什么呢?
——与性有关?
——与家庭性教育有关?
——抑或是其他?
下午2点整,庄生他们准时回到了“瑶池花雨”。客人不多,他们仍坐在上午他们坐的临窗的位置。
每人面前一杯热咖啡。
望着咖啡杯口冒出的些许热气,几个人都没有说话,阿刚又沉入了对那久远年代的回忆之中:一个普普通通山村孩子的第一次遗精。
他说——
大约在11岁以后,我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但那时我并不知道“青春期”这个名词。我只觉得个子好像突然长高了许多。突然有一天,猛然间发现唇上长了一层淡淡的、毛茸茸的胡须。后来,嗓音也变了,不再是那稚嫩的奶声奶气,渐渐地变得低沉沙哑起来。再后来,喉结也开始若隐若现了。
除了这些一般人看得见的变化之外,我的生殖器官也好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小鸡鸡,开始变大变粗起来,并且经常莫名其妙地勃起……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我有些害怕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紧张了一段时间。后来,知道了其他和我同龄的小朋友也这样,心里的顾虑才渐渐地消失了。
阿灿、梦蝶认真地听着。
随着阿刚的讲述,庄生也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似曾相识的岁月——激动与烦恼交织的岁月:阿刚所经历的一切,他都经历过。
阿刚继续讲着——
12岁那年的春天。我记得清清楚楚,放学之后,与同学在回家的路上玩耍,回家晚了,被父亲骂了一句:
“死伢子,到哪儿疯去了,放学了也不知道马上回家!”
还是母亲出来打的圆场,她也只说了一句:
“正是贪玩的年龄,说他干啥。”
不知怎么搞的,那天晚上——我在那个记忆犹新、永生难忘的特殊的晚上,突然感到一阵阵莫名的慌乱,浑身燥热起来,有些坐卧不安,睡不着觉。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在床上躺着,望着窗外,突然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诗是写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月光皎洁的晚上,久久不能入睡:望着床前如雪似霜的月光,以及天空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由自主地思念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和故乡的亲人来。
而我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12岁的少年,就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床上,怎么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呢!
我还记得不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叫。我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又躺下,翻来覆去地把床压得“吱吱”乱响,好像还因此受到睡在隔壁父亲的训斥:
“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觉?”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大概是后半夜吧,我突然在睡梦中醒了,只觉得变大了的小鸡鸡硬邦邦地支起来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下身突然一阵阵地急剧抽动起来,全身一阵阵痉挛似的颤栗,紧接着从小便排出一股股热乎乎的液体……我还以为是流出尿来了,赶紧用手去捂,怎么黏糊糊的,多少还有点腥味,怪怪的,那不是尿,难道是尿血了?
我当时吓坏了,但又不敢开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只好忐忑不安、心急火燎地等着天亮。天刚麻麻亮,起来一看,裤头和床单上根本没有我想像中的血迹,只有一些模糊的一点一片的痕迹。
由于没睡好觉,一天到晚头都是沉沉的,像灌了铅一样,但脑子里却不住地想:不是尿,不是血,那到底是什么呢?一连好多天,我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又不敢向父母和老师问,所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想出答案。
等到我明白那是精液时已经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一天,同班的一个比我略大的男同学把我拉到一边,问我:
“你‘跑马’过吗?”
我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于是,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从那天开始,我才知道那是“遗精”,用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叫“跑马”。
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性教育,学校里没有,家里也没有。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性。这种事儿从来不敢问父母,只好憋在心里挥之不去。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的孩子真可怜,不像现在有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第一次遗精后,便恭贺孩子,说:
“好孩子,祝贺你!你已经长大了!”
书归正传。后来,父母终于发现我“画”在床单上的“地图”。我没有什么,他们倒像如临大敌一样,紧张得不行,虽然没有当面训斥我,但有一次我偷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关于“地图”的事。
父亲说:
“刚伢子长大了,别让他一天到晚尽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千万注意别让他做出‘过格’的事来。”
母亲不懂,便问父亲:
“如果他不想,就不会把床单弄脏了吧?”
父亲不耐烦地说:
“什么都不懂!”
……
当时,我真的很委屈:我也不想把床单弄脏了啊!
阿刚讲述完了。阿灿刚想开口问点什么,庄生朝她摆了摆手,说:
“男孩子的事,你不问也罢。”
梦蝶听了,问:
“为什么?”
庄生说:
“不为什么。”
庄生说完莞尔一笑,又说:
“如果真要问‘为什么’,那我告诉你,我要在阿刚讲完后,也讲一讲自己少年时代的第一次遗精。明白了吧!”
阿灿与梦蝶一起说:
“那好,我们洗耳恭听。”
庄生的讲述很简单,只三言两语,他说:
“我小的时候,生长在农村,没有阿刚那样乖巧,什么事都能憋在心里,我是‘竹筒倒豆子
阅读中国式性家教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