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原创首发
唐玄宗,大圣大明孝皇帝,姓李名隆基。
要说隆基同志给读书人秩序的贡献,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他创立了面试,在进士科加大了对诗赋的考察力度”。[.zhuixiaoshuo]
但作为规范读书人秩序的隆基同志,自身的特殊性——读书人的落寞,严重影响着以后读书人的发展,有必要特殊说明一下:
他创立了面试,可以说,自从他创立了面试以来,读书人的秩序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你说这个面试科学吗?的确,它有科学的一面,但以我的理解,这和要掌握在谁的手中有绝对的关系。
面试,带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如若是这种科学的选拔人才的秩序一旦被非读书人或读书人中的败类掌控,那就不见得科学,也就使得读书人的秩序大乱,选拔不出优秀的读书人是小事,篡改“读书”的本质是大事。
事实也证明,从隆基同志开始,历史上科场舞弊的事件层出不穷,读书的性质也一步步发生着变化,到明朝的“八股时代”,读书的性质就是“终有一天要变成奴才”。
隆基同志给科举制度的第二大贡献是,在进士科加大对诗赋的考察力度,诗赋是什么,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那时在科举中诗赋才能突出的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方文山”同志,就是给周杰伦写词的那个。
这一贡献不简单,就相当于则天同志开创体育科考试一样,他是今天音乐科考试的开创者。也许今天音乐系的姑娘们是绝对不可能知道的,开创她们这条人生光辉大道的创始人正是特别对音乐情有独钟的风liu才子隆基先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隆基同志就是一位音乐生(李隆基酷爱音乐。6岁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少年时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他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当时的音乐学校,他自己亲自当校长),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
音乐生能不能下架到读书人一类,这个不好说,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远远比读书人阔多了,我是说那些歌星们,他们当然是最好的音乐生。
若是这样,隆基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完全看不到一介书生的影子。
他出生在皇家大院,贵为皇子,可以说读书的环境不错,但确切的说,她的奶奶没有给他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换句话说,读书的事还是自己的事,环境不是决定因素。
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她的奶奶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仓促的完成了读书人的第一步:“读万卷书”。
不能破万卷书,后来也没有行万里路(整天歌舞升平,搂着杨玉环的细腰,你说能有行万里路的时间吗),当然就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读书人了。
但也毕竟是皇帝的基因遗传的,龙生龙凤生凤吗!他从小就有一股霸气,传说: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这就是霸气,而且有一个皇帝的心胸,他这么小就视家业为己任。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公元710年,中宗突然辞世。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联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辅佐自己的父亲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但父亲李旦也和爷爷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至此,则天同志死后,已有两位女人相继效仿则天,可以说,他们都是奉则天为榜样的。
这就是可怕的先河,据考证,在唐朝时期,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现代了,也就是说,风气特别开放,这和不是说在皇宫,而是在社会上也是这样,那时是红楼妓院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可以说,妓女在唐朝时是非常专业了,这种风气好似从皇宫里散发出来的,当然这里区分职业选手和非职业选手。
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开红楼、当妓女远比读书强,所以那时的读书人大都像李白一样,风liu倜傥,对社会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
其实,说白了,读书人,读死书的人,是不可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的,有的自恃清高、不可一世;有的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轻自贱。这两种读书人都是不可能社会有什么贡献的。
隆基同志是属于哪一类呢?也许两者都可以沾上点边。
在隆基早期,可以说有点自恃清高,显现出极大的好多读书人不具备的天赋,是个读书的材料。但随着成长环境的极度恶化,皇宫风气的极度糜烂,到隆基后期,就有点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尤其是后来遇到红颜祸水杨玉环之后,生活更是腐朽,走上了一条读书人的落寞路,不归路,比自己的奶奶还可恶(至少奶奶还是原封不动地把一个欣荣的李家的江山归还),大唐李家王朝从此衰败,交给自己儿子手中的是一个腐朽的王朝。
“安史之乱”发生后,隆基仓皇出逃。逃至今陕西兴平马嵬驿时,将军陈玄礼以军士不满为名,杀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让杨贵妃自缢。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机北上宁夏灵武,被臣下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在郭子仪等重臣的努力下,至德二年(758年)末,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玄宗也由此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玄宗住在城南的兴庆宫里。肃宗本就对玄宗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玄宗更是冷漠少礼。实际上在肃宗的默许下,软禁;又将玄宗连骗带逼地转移到太极宫,以便监控;最后又把几十年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唐玄宗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觉寂寞,凄凉,他整日郁郁寡欢,连饭也越来越吃不下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长安太极宫神龙殿,享年77岁。后人有诗形容他的晚年说:“南内(指兴庆宫)凄凉西内(指太极宫)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
这样的结果,是隆基同志读书的时候未尝思考过的问题,一个落寞的读书人不但误生,而且误国。
推而广之,一代落寞的教书匠不但误国,而且误万代。
阅读八零后光辉普照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