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原创首发—————
朱八八对教师的几点期待:
第一,有责任心。有史为证:[.zhuixiaoshuo]
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颙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朱元璋对吴颙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然而吴老先生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为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罢免了。
第二,关心时政。有史为证:
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国榷》卷6;《明通鉴》卷6)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有史为证: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明史纪事本末》卷14)
对高级教师要求更高: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
别小看一个放过牛要过饭的撞钟和尚,看来自学的功夫还真不浅,对教师的要求还蛮高的,当然那,那也是对教师的期待。
有责任心,大家对这个词不陌生吧?不管你从事哪行职业,领导和上司肯定拿这个规劝过你或批评过你:“你这个同志怎么没有一点责任心,干工作,要把事业当家业,要拿家业干事业,对自己的子女有责任,推而广之,就是你要对工作有责任心”。那我们老师来说,要对学生有爱心,有爱心就是有责任心的更高体现。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能当老师呢?
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后来,“老师”一词引入教育界后,由最初对老师的尊敬称呼变成现在的对老师的规劝或要求,没有责任心,你是不配做老师的。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后来这种赞誉也就变成了对老师的规劝或要求。意思是你这个人是老师,对吧?那么全社会都尊重你,现在没有君,那么除了父母之外,我们值得唯一尊重的人就是你——老师啦!你的工资都一千二了,一天闲着就给学生上两节课,从来都不干什么活,还不满足啥呀!(据我了解,一个当官的就算不拿工资,在做官生涯中只贪上一次,这也许是最最心轻的了吧,我大略保守估计一下一百万以内我想还是划不来的吧,但就别说一百万,就四五十万,我们可一辈子积攒不下来,你算一下啊,一千二那只是个吃饭都不够的钱啊!老师就是这样,你说现在这样的职业我们这些夭折了的八零后不干,谁干?我想这些贪官还是你心目中的衣食父母吧。)
我们随是小孩心目中的偶像,不,现在的那些小屁孩人家心目中的偶像哪有一个老师的影子呀!是的,是他们的老师,只能用这个称谓了,再也想不出来一个词,“教员”一词好像现在很少用,因为现在已不具有官员的性质;“教书匠”一词只能自己谦称;“教师”一词太职业化,现在还好像没有学生碰见老师叫“教师”你好的;“先生”一词太酸;那么还有一词“臭老九”,为了规劝更多的社会上一无是处的人或是严重受科举夭折的人苦度残生做老师,那还得不能直接称呼“臭老九”的。
因为这样一群人什么都可以不要,比如说富贵、权利、美人、追求、理想、甚至是老婆(据现实了解,一般在西部的某个边远的小山村当一名老师,是一般不会有奇迹出现的——有个美女,哎!女的,只要是女的,拉出来能溜达溜达被人分辩出来是母的,甚至掰开尾巴是母的都可以,找上门来,那简直就可以用“白日梦”三个字来形容。“白日梦”是一位女学生送给阿连老师的三个字。)
但唯一要的就是两个字:“清高”。通俗的解释,就是你只要不叫我是“臭老九”,和“臭三八”、“臭婊子”之类的提名到户就可以啦!
我还是可以安度清贫的。
至于朱八八对老师的第二三点期待:“关心时政,关注国计民生”这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每晚七点你可以打开祖上流传下来的黑白电视机,关心一下时政;看一下反应当代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就等于关注国计民生了。
老兄,你可以实际行动呀。
行动个屁,出来上两节课,唯一能干的就这个事了,要不就是给自己的田里上趟粪。
还别说,我们的老前辈还真有一个实际行动来关心时政的,现在就说说他的故事,你就可能明白或恍然大悟。
传说我们的一位老前辈,文笔不错,而且还可能在我们当地的小报纸上发表过一篇赞扬某村委书记的文字,大概是某某村委书记干了多少好事,为村里干了多少实事,被当地村民愉快地称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官。
总之,我看过了,没有一句是感情的描写,只是罗列了好的他在任期间干的好多好事和实事。因为不久,这位村委书记就因贪污犯了事或者是有其他作风不良的事卸任了。
村委书记不当,人家照样领工资,安度晚年,但因我们的这位老前辈被上级怀疑是和这位村长有同谋,就干脆发配到更边远的村小学了,那后来还是说了情的,据说乡长亲自批文下放这位老前辈的。
这位村长是当过兵的,可能还干过革命,就拿我们的老前辈问训的时候说:“我觉得你是不是享福享得有点腻味了,你看一下,我脸上的伤疤,这都是给你们这些不知狗屁的东西开创幸福的日子换来的,啪┅┅,一巴掌,打在我们的老前辈的脸上,你还给省长写信告发我半年都不给你们发工资(那时事实情况是这样的,不是半年,而是一年多了,所有的老师都借钱买面吃,就这样借了一年多了,人家粮管所的人都不相信他们了,实在是没有面吃,这也是关心民众之苦吗?无赖之下,就给省长写了封信,信是这位老前辈亲手写的,其他的几个人都来签字。这个也太猛了,这叫联名上书,这次是写给省里的,要是中央,那还了得,所以防祸害与未来,就干脆把他除掉,但毕竟现代了,不能杀人,就流放了),你吃了豹子胆了,你?
不发工资,是我们乡财政现在有点困难,你连这点困难都受不起,看来你在我的这个地盘是不想待了,不想待也好,自谋出路。”
最先开始,我们的这位老前辈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自命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当老师拿自己的工资有什么错,但严重的后果就马上来临了。
由于写给省长的那封信,现在就打在他的头上然后落在地上,他不知道为什么这封信会在乡长手里,永远不知道,可能是没有发出去,被乡里查封了。
他错了,这封信是省上退回到乡上的,当然乡长可能是受到了省长的责问,这个是我猜的。然后乡长就问训到我们老前辈的头上,这样直接受害人就是我们的老前辈了,当然,乡长可能是受到了省里的批评,当然,只是批评罢了。
这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那时候,我们村里的老师的最高领导就是乡长了。
理由是乡长给我们发工资,给我们饭吃。
直到今天,我们的这位老前辈还没有翻过身,还在一个小山村的村小学,和他一样的老前辈人家今天都混到城里了。
他的大概形象是:“头秃、背弯、眼神无光,还有一生就穿过一套兰卡机布的衣服,还戴一顶褪了色的帽子,传说这顶帽子是*时候当红卫兵的时候政府发的。”去年开全学区会的时候,我见过他,俨然是位已*掉的老先生的典型。
我那时真有和他说上两句话的冲动,但试待了好长时间,终究没有个机会。据了解,现在他不苟言笑已多年了。
看来拿明朝的宝剑不能斩当朝的官,拿明朝的朱八八时期的对教师的几点要求不能解决当下老师“关心时政,关注人民疾苦”的问题,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
我回忆了一下,老师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历史上还是很高的待遇了,也是很少见的。
这也许是世人们都在批驳朱八八创造的“八股”时永远都忽略了的一点,那就是朱八八很重视教育,教师的待遇也很高,这个在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有史料为证:
朱八八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他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元朝的那些马夫们略输文采),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实录》卷106)
阅读八零后光辉普照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