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买股(二)_人生无两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章 买股(二)(1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呜呜,兄弟们,看书要投票,我写的才能有劲啊。现在票数太少了,俺需要票票。

当官的说的话,当成个屁就好了,不要太当真――小白语录。

当有一天后人翻看中国的股市历史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一定会因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而成为标志性人物。

2005年4月13日,证监会负责人表示,现在具备启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试点的条件。2005年4月29日,股改试点名单公布。尚福林领导的证监会和第一批试点的4家公司好好地过了个“五一”劳动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试点。

尚福林这个是谁,他有什么背景,又将有什么历史使命。

2002年12月之前,尚福林还是中国农业银行的行长。此前的2001年,回头看来正是中国股市解决历史问题最惊心动魄的一年。

当时,任职不到一年的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正面临着国有股减持的难题――2001年中国股市大讨论因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赌场论”而拉开序幕。随后,为了解决国有股和流通股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国有股减持办法,没有后续政策支持的国有股减持成为变相抽资,许小年一篇《调整中的中国股市》被解读为后来知名的“推倒重来论”。

思想争鸣极度活跃之下,年轻人张卫星带着他的执着和《中国股市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决方案》出现在网络上,股改话题就此明确引出。2002年国务院叫停了国有股减持,2002年底,尚福林在市场创下当时新低的1339点时走马上任。

尚福林一来就明确表示,他关心的是股改问题。2003年11月10日,尚福林在三大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股市存在股权分置问题。”并明确表示:“在解决如股权分置、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不流通等对市场影响重大、涉及社会公众股东利益的问题时,必须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由此,学界、市场逐步采用了“股权分置”这个说法。

2004年2月,国务院发表《国九条》,承认中国股市存在股权分置问题,提出积极稳妥解决的方针。2005年3月,*总理在人代会答记者问,表示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005年2月2日,是“国九条”颁布一周年纪念日。本应在喜庆中回眸“里程碑文件”的投资者,却没发现“国九条”的神奇。恰恰相反,蓦然回首间,他们却发现,证券市场最宝贵的“贞操”在中国股市已经荡然无存,而丧失了“贞操”的中国股市也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被“轮奸”被蹂躏的万丈深渊。

是“国九条”的文字表述不清晰么?是监管层成心要和投资者为敌么?都不是。但为何“国九条”成了“国一条”,“金凤凰”成了“黑乌鸦”呢?

我以为,之所以如此有如此事与愿违的结果,正是股市监管层在监管思想、监管方针上的重大失误所致。方针既错,“贞操”尽失,中国股市便只能继续“平稳”地“放荡”下去!

这“贞操”便是信用。而一个信用尽失的证券市场注定要走向崩盘。这便是我们在“国九条”颁布一周年之际所面临的现实危局!

之所以这样“主观臆断”,并非是我要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因为在2004年,我的确看到,不仅是作为股市基石的上市公司高管违规不断,加入了一场“股市诚信的豪华葬礼”,而且监管层自身最可宝贵的信用也被人为摧毁了。具体体现为,出台政策不加斟酌,官僚主义盛行无度,监管政策毫无信用,监管指向舍本逐末,信用建设无人喝彩,反倒是“股权分置”等“细节”让一些监管官员和专家们整天价耿耿于怀。

记得尚福林主席“回眸“2004时说过“股市运行基本平稳”,我们的监管层也总爱追求所谓“稳定”,那么,就让我从这个“稳”字说起吧。

谁都知道,一个家庭要想稳定,首先需要的是伉俪情深。伉俪情深意味着构成家庭的基本理念根深蒂固,“情”字成了家庭稳定存在的核心;其次,才谈得上夫妻共谋发展后的“利”字。同理,作为一个以信用为基石的虚拟经济形态,证券市场要想“稳定”,“信用”二字便是理所当然的文化内核。没有了信用的股市,不仅没有“稳定”可谈,甚至会连赌场都不如。这一点,监管层想必也很清楚,至少,在嘴上他们可以比我论证得还要“井井有条”!

但是,嘴上的“头头是道”并不能说明问题。到了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一溜,念念有词的“花椒大料”便可能变成“飞机大炮”。纸上谈兵的赵括如此,痛失街亭的马谡如此,工农红军中的李德博古们也难以跳出这样的教条主义巢臼。而当今中国股市的形势也与此如出一辙。

事实上,我以为,证券市场设立的本意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也在于化解市场风险,让实体经济的风险通过虚拟市场中的“投机”的方式得以提前曝光和释放,从而为实体经济设立必要的防火墙。所以证券市场的主旨决不是什么让人沾沾自喜的“运行平稳”,证券监管的本意是监管信用,而不是什么“运行平稳”!

我们看到,近三年股市大跌之后,投资者的怨言并不是针对股市的“不平稳”运行。暴涨的牛市“不平稳”,投资者欢呼雀跃,想的是如何赚钱;暴跌的熊市“不平稳”,投资者忐忑不安,想的是如何避险。但他们发现,在没有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熊市中避险无门!这是其一;他们还发现,市场之所以喋喋不休,虽然有结构畸形的问题,但更在于“减持政策”出尔反尔”,上市公司做假无度,会计审计形同虚设,证券公司违规操控等所体现出来的信用问题。

信用无人喝彩,正如想要“治国平天下”,却没有“正心诚意”的前提;而“股权分置”的解决,充其量也不过的“修身”的功夫。但就是这“修身”,却被如今的监管层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全然不顾“修身”的前提必须是“正心诚意”。没有“正心诚意”作前提的“修身”,是注定要走火入魔的。

三年来,“国有股减持”、“全流通”、“股权分置”被一次次抬上桌面,每一次都能赢来一些人的喝彩,但每一次都以“股市暴跌”作为代价,或以“股市小涨”而“无疾而终”。结果,无论是哪种解决方案,都没能解决问题,更没让广大投资者尝到一点甜头。但是,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市场一旦低迷,这个“绕不过的坎儿”就被当作“神龛”抬了出来,左分析,右论证,更要“请”出媒体去大超特炒。

2004年也不例外。股市从1307点涨起来前,“全流通”便被炒得翻了天;而在年初大涨之后,“全流通”便似乎已经解决,不再有人嚷嚷了。可到了4月之后,“全流通”这个“大神”便又及时蹦了出来,这回,她变脸成了尚福林“创新”的“股权分置”,再度被专家们当“坎儿”鞭挞来鞭挞去。

当然,说“股权分置”不合理是没错的。但要命的是,监管层也似乎认可了专家眼里这个“神坎”(神龛+坎儿)的重要性,开始喋喋不休地讨论起了2005年解决全流通的紧迫性,甚至还急不可耐地推出了“准c股市场”。

没成想,这回专家们却又齐声反对,认为c股市场“祸国殃民”。而我们的监管层这次也一反常态,表现出了从善如流、有错就改的勇气,果断叫停了非流通股转让,转而聚精会神地研究起了“分类表决全流通”!

但对于记忆力稍好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分明记得,当年“国有股减持”从项怀成部长嘴里的“重大利好”到同年10月的叫停,却是经历了四个多月时间的;而2004上半年推出“国一条”――中小企业板时,市场质疑声、专家反对声并不少,却也动摇不了监管层异常“勇毅”的决心,且推出来便再不反悔。

但这回,监管层屈服了,而且反悔得异常果决!

如此,我是否可以推测,如果那天管理层推出了“全流通方案”后再度遭遇专家们或者投资者的激烈反对,我们的监管者便又要立马“悔棋”呢?抑或,会像推出“中小企业板”那样“虽九死而不悔”?

不管怎样,我在2004看到的,除了迷惑,还是迷惑;除了无信,还是无信!而这样的监管,怎能打造出一个诚信的市场?

阅读人生无两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