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轮回,朝代更替。
一个腐弱、短暂、纷乱的朝代垮台了。
一九四九年冬,随着刘邓大军的西进,川边僻县綦江县的县政府又换了执政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解放”了。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迅速败退,解放军顺利地进驻綦江,新的军队严格地执行着他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对地方造成骚扰和混乱,朝代的更替是平静的……
离县城西二十公里的清溪河畔有一永新场,又名平滩沟。我家离场半里许。
清溪河古名奉恩河,发源于中国西南贵州省习水县两路乡蛇皮峰北麓之石包坪,流至龙潭子处沿江津、习水两县边界,经江津太平埂(今名清溪沟)东北至綦江县中峰乡三角塘入綦江永新区境。向北经中峰场至马颈水库处折向东流,经永新场、沾滩至清溪口注入綦江河。全长六十三公里,河宽二十至三十米,下游最宽处为八十米,多年平均流量9.6立方米/秒,洪水流量最大为700立方米/秒,落差889米,坡度千分之0.84,流域面积489.6平方公里。
清溪河七弯八转,澄净如练,尤以幽邃宁静见长。直至今日,没有工厂的喧闹,没有都市的繁杂。特别是下游鹅公沱至清溪口段,河面不宽不窄,水流平静,水色清透。夹河两岸是绵长的竹廊,两边竹廊里各穿行着一条软软的泥沙路。烈日下,走在翠林里,踏着沙沙的小路,凉风习习,心旷神怡。
河中鹅鸭飘游,白鹤映水。河边鼋蟹探头,鱼儿觅食。在三四月份,河鱼产卵期,对对河鱼贴身而游,双双鱼尾把河水扇出朵朵浪花,发出噼啪声响。在河边石滩处,村姑村妇们一边搓洗着衣裤,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着。夕阳下,霞光里,但见村童牵着牛儿在河边喝水,洗澡,别有一番风味。两眼掠过竹廊,是无尽的田园、山丘、农家。远处山峦起伏,连亘无际。
偶过的舟船,划破了平静的河面,荡起了微微的波浪,摇动了山川,撕碎了河中山影,驱走了水中的白鹤。
行船在这段河上,行了好一阵,好像又调头回来,弯曲的河道不知伸到何方,拐到那里。河道绕到火烽寺山下,绕出一个微弯的长条形半岛,酷似男性生殖器;而蜿蜒曲折的“u”字形河道,宛若女性生殖器,山水相抱,阴阳相合,当地人叫它“阴阳合”。
清溪河这段弯曲的河曲与两岸的地形又恰好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景。无论在岸上还是从山上往下看,太极图都惟妙惟肖,天然长成,逼真极了。你看,阴鱼河曲中有阳眼(山影),阳鱼半岛中有阴眼(水田),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合璧,阴阳平衡。太极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这天然长成的山水太极图,是不是更神奇了。
清溪河在永新三元桥以上,两边的山就慢慢地围拢来,而且越围越拢,活生生地把河道夹了起来,河水奔流,冲滩撞石。两面山势陡峻,石壁突立,险峻惊人。
清溪河历史源远流长,古老而神奇。在母系社会时期,今天的傣族、泰族的祖先就生活在清溪河两岸。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逐渐南移,远迁云南、泰国一带。两岸随处可见的,象征“男根图腾”的竖立“石桅子”虽大多被疯癫的“新时代人”毁了,但也还能见到。刻在石壁上的“男根图腾”石刻“石桅子”保存完好,“石桅子”以灵隐岩一带最集中。
清溪河沿岸也曾经是人生息的地方。人,是明代以前生活在巴蜀南部山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生活于荆棘丛林之中,被称为披荆斩棘的人。人习惯于在崖壁上凿穴居住,死后也在崖壁上凿穴置棺,形成崖墓,或将棺木悬于崖壁,形成悬棺。史书上说,人这样作,是因为他们相信“争高以趋吉”,能使后人兴旺发达。壁上的这些居穴和墓穴的洞口都是面向清溪河的,周围还刻画了许多文物价值极高的岩画,诸如人物、阙、虎、马、鸟、昆虫、玄武图、叶脉纹等等。
这种洞子沿河都有,当地人把这些洞穴叫“蛮子洞”。误说成是躲什么“长毛贼”的。孩童时,常听老人们讲“蛮子洞”和“长毛贼”的故事。
清溪河沿岸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子、小麦、玉米、红苕以及桐、梅等花果。永新场就坐落在离清溪河与其支流石灰沟河交汇处半公里的石嘴山下。
当时永新场是綦江县第五指导区区工所所在地。该指导区下辖永新、升平、北渡、中峰、紫荆、三会、古剑、石龙八个乡。随着县城的解放,作为它下属的一个区也就随之解放了。
这个历史上都未曾发生过什么战争的偏远乡场,更没有什么改朝换代的惊恐。只有在前几天有国民党宋希廉部败兵从这里败退经过和升平王一农组织交警队拉队伍事件,给人们有一点不安宁的感觉。
阅读清溪河畔半世纪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