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_清溪河畔半世纪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二章(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八零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到八二年底,各地都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土地承包、土地下放,使农民真正的掌握了生产主动权,能按自己的意愿种地。生产热情和潜力得到全面发挥。加上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在二三年内就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很快解决了人们一直解决不了的吃饭问题。我们地区土地下放的第一年粮食就够吃了。可见,政策和科学对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的作用。好的政策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不好的政策就挫伤和束缚一切积极性,给人民带来灾难和贫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队将田土按人或劳力划到户种,按生产队计算的粮食产量由生产队调配。也就是你承包的土地的产量扣除你应分得的部份,多余的交给生产队上公粮统购和留作生产队的提留。增收的粮食就归自己,少收了自己就要倒赔。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又实行了土地下放到户。这次土地下放到户,实际上等于是农村第二次从新进行土地分配。人们又把它叫作第二次土改,第二次分田分地。

这次土地耕种分配,才是真正公正的,民主的,合理的。在一个生产队内不分阶层,不管你张三李四,以前是什么,一视同仁,人人一样。生产队对田地进行重新丈量,好坏搭配均分。真正消除剥削,人人都有了一样的土地耕种,人人都是一样的生存条件,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

政策对这次土地下放到户的规定是:土地所有权还是国家和集体的,下放的只是耕种权、经营权。在需要的情况下,集体可以调整。我们生产队后来也进行过调整重划。但都是在公正、公认的前提下进行的。九三年国家又进行确认发证,一定三十年不变,使农村土地长期稳定下来。

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耕种,辟开其它因素不说,单劳动效率就提高很多。从时间上说:一是少了很多会议,特别是生产上的一些扯皮会、现场会、示范会、批判会、斗争会,人们从会场上节约了很多时间。二是大集体时期每天早上、上午、下午三次上班,人们要从八方走到一个地方,听队长安排扯一阵后又走出去到干活的地方。特别是居住分散的、远的,每天往返走不少空路,把时间浪费在不该走的路上及等人上。一家一户后,今天要做什么,扛起锄头,挑起粪桶就做了。三是不管什么东西,大到粮食,小到柴柴草草,大集体时都要先从八方收起来,集中后,又再分下去,人们白花很多时间去往返搬运,捻号头,等轮子,过称分配。一家一户后,这些时间、劳力都节约了,地里的东西收了就直接弄回家。

就拿挖红苕分红苕来说吧,大集体时,一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几十个劳力上坡挖红苕。人们天麻麻亮就出门,满坡的挖,回去吃早饭、中午饭时因生产队红苕没分,空着手回去。下午上班后不久就要把各处挖的红苕弄到一个地方堆起,过称后计算一人有多少。为了不使大家各自抢夺大个的,好点的,还要拣号侯轮子。再指定一至二个人,按号头一家家的刨分,粮食保管过秤记账登记。

一个人只分几斤几十斤红苕,这一堆就是几千斤上万斤,指定一两个人用手一点一点地刨装到背兜里,箩兜头,要花几个小时。刨的人手指甲都刨痛了。有时谁认为自已得的红苕细个了,是根根多,就会说刨红苕的人不对头,整他。一架吵起来,刨的人就赌气不刨了。争吵一阵后,在干部和大家的劝解后,工作又开始进行。挖红苕这一季节,经常搞到夜晚。人们常是黑灯辖火,摔跟挞斗的挑着背着红苕回家。如天下点儿雨,就更惨了。红苕又是我们地区这一时期的主粮,一个人一年虽只分几百斤,此活路每年却要断断续续的做一两个月。土地下户后,挖一挑红苕,回去吃饭就顺带回去了。回去吃三道饭,就带回去三挑,就是几百斤红苕。没有了以前哪些无效劳动。一家几千斤万把斤红笤,几天十多天就挖完了。四是大集体生产,真正干活的人要承担一大堆非生产性负担。大队有大队书记付书记,有大队主任付主任,有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大队会记、大队出纳,还有贫协主任、计生干部等等。生产队又有队长付队长、会计、现金保管、粮食保管、记分员-大堆,他们都是要用一定的误工来养的。还有民兵集训,开田改土,劳力外派,一切的一切。这些非生产队的非生产性工分,冲淡了真正干活人的报酬。加上其他因素,那时的一分收获是要付出几分劳力的。

土地下户后,除了交农业税和一定的上交款后,就不再去养那么一大堆人员了。不管你是什么长,什么员,自己的地都要自己种。无收益的劳动也减少了,一分劳动能得到一份收益了。

随着土地下户承包,农村劳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部份家庭在搞好农业生产后,能抽劳力外务工。特别是农村有手艺的工匠,也就是所说的“五匠人员”,这时活跃起来。在乡镇企业组织下,很多乡镇都组织了从事建筑的建筑队,纷纷就地或进城务工搞建筑。这对农民改变观念,增加经济收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我是个泥水匠,当年随着这一政策进城到重庆打工,做砖工、泥水匠活路。这时在当地做工,匠人工资一般只有一元多钱一天,在重庆可拿三元左右。由于不辞辛苦,一个月下来连同加班要做四十多个工天。加上给城里一些居民加班修补粉刷一下屋子、打灶等(那时,城里都是烧柴和煤,每家都必是一眼煤灶一眼柴灶),一年下来,竟然还剩两千来元钱。两千元钱,在当时是个不少的数目,加上自己投入劳力,可修两三间房子。

第二年,也就是八一年,我用这两千块钱建房。我这次建房,一改我地传统的土墙草盖、土墙瓦盖一排三间两间穿堂屋,开小窗或不开窗的建房方式。用片石做墙,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套间式的新型房屋。屋子前后都开大窗,屋子格外显得亮堂,是永新地区农村家庭建房从单间穿堂屋式到现代套间式的开端。对这一地区新式格调建房起了典范作用。房子建好后,又正值开始提倡新式农民,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的观念和政策,县领导都来参观。

其实房子修得非常简陋,也没进行什么粉刷,是毛胚房。砌片石墙都没用水泥,也没有用好石灰,砌筑沙浆是用石灰脚子、泥巴,煤灰和的。只不过样式是新式样,在当时的条件下,建房格式、观念上走在了前面。

在清溪河一带,乃至更广大地区,除在解放以前及以前的以前有极少数有钱人修大院外,人们都是修的草房,好一点的就是瓦房。一般只有两三间,特别是草房,房子很低矮,窗子开得很小或者不开窗,光线很暗,屋里一个洞洞。近二三十年,因没有富人了,除了修这种房子外没有人能修大院了,也不准修大院。

阅读清溪河畔半世纪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