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
制法:将食盐研成细末,艾绒制成艾炷。
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炷炙之。用于中署汗出脉绝者,在急救
时应用。
来源:《针炙学简编》
【药熨疗法】
1。取十滴水适量,医者以指、掌搓摩至热,沾取药液指摩入中,太阳穴,
掌擦膻中,背腧诸穴。
2;白虎汤:生石膏六十克,知母三十克,山药十克,生甘草十克,水煎
取汁,以纱布或毛巾温熨胸部募穴,背腧穴及气海穴;药渣袋装,热熨脐腹
部,以症缓为度。
注意:皮肤感染、破损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骰部,不得施以本疗法,治
疗后应避风保险,静卧休息。
【热敷疗法】
1。取毛巾或纱布浸泡热水后,敷于肚脐及气海穴(肚脐下一寸半处),
并不断地将热水淋于布上,使热气透入腹脐,可以促进患者苏醒。
2。以砖热敷法。
将砖烧温热,乘热敷于患者心前,冷即更换。中暑昏迷者,施行本法,
可以促使其病人苏醒。
【取嚏疗法】
1。红丹灵:冰片三克,麝香一克,朱砂六克,银硝三克,雄黄、硼砂、
青礞石各九克,研细混匀,抹鼻取嚏,苏醒即可。
2。卧龙散:灯心灰二克,猪牙皂、闹羊花、细辛各六克,麝香、冰片、
牛黄各一克,研细混匀,抹鼻取嚏。
3,风油精、薄荷锭:用时旋开瓶盖即可,用于暑热天防治中暑,疗效极
佳。
4。取暑证片(市售)研细末,抹鼻取嚏。
5。开关散:灯心灰二克,羊踯躅,细辛各五克,蟾酥一克,牙皂三克,
牛黄零点五克,冰片三克,麝香零点五克,共研细末,取零点三克左右抹鼻
取嚏。
6,取蟾酥、牛黄各一克,冰片、雄黄各三克,细辛六克,共研细末,用
时取适量,得嚏即可。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中暑轻症有较好的应急治疗作用,可以缓解病情。
1。掐水沟:适应于重症中暑,先把病人平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家人用
右手拇指指锋用力掐按水沟穴一至二分钟,直至病人有反应或清醒为止。
2。拿极泉:一手将上臂抬起分开腋窝,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拿起腋窝下
的大筋,连续提拿数次,可缓解中暑症状。
3。推承山:卧位或坐位,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小腿肚的上缘从委中
推到承山,再由承山推至足跟,由上向下往返五至七遍,可预防和治疗中暑
所引起的腓肠肌痉挛。
【推拿疗法】
重症中暑掐人中,十宣,再按合欲、内关,拿委中。轻症先推抹大天心、
坎宫、太阳,再拿风池,按风府,擦大椎,摩膻中,按天宗,拿肩井。
【湿敷疗法】
药物:银花三十克,菊花三十克。
制用:将上二药水煎,滤液冷却,先浸泡毛巾,再用毛巾包好冰块放置
在病人的头部、四肢大血管分布区。每日冷敷二十至三十分钟,五分钟左右
更换一次,直至体温降至摄氏三十九度以下,再去冰块,单用冷药液湿敷。
注意:
湿敷疗法制备药液时宜将中草药浸于水中四至六小时,待浸透后再煎
煮。薄荷、荆芥、苏叶、玫瑰花、佛手片、木香等芳香之品需后放,煎沸五
下载
分钟即可。
【耳针疗法】
取皮质下、肾上腺、心三穴,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棉球消毒,用消毒的
二十八号半寸毫针在耳穴正中刺入,以不穿透耳廓为原则。进针后可捻转,
以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应为好。一般留针二十至三十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五
至十分钟捻转一次。出针时,准备干棉球一个,以防万一针眼出血时,作压
迫止血。
【耳穴压丸法】
取耳尖、神门、心、枕、屏间。每次选双侧耳穴二至三穴,用常规压丸
法,五至七天换丸一次,可以预防中薯。
【酒疗法】
1。冰啤酒加冰红茶共饮,其味清淡,茶香、酒香兼备。
2。用净水掺一些红葡萄酒,制成冰块。放在大麦茶或冷面中食用。可起
解暑降温功效。
3。适量杨梅、浸于酒中三天,每次食杨梅五枚,每日二至三次。用于预
防中暑。
【药物疗法】
适当多服用配制的清凉防暑饮料。中药常用藿香正气水,每次一支,每
日三至四次;或香苏正胃丸,每次一丸,每日二至三次;或去暑丸,每次一
丸,每日三次;或仁丹;每次一至六粒,每日三次。
●注意事项在炎热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室内要通风;在烈
日下劳动要戴草帽,备用清凉饮料,防暑药品如仁丹、十滴水、清凉油;在
高温或烈日下工作时,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应该立即
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或饮用清凉饮料。
治疗中暑,忌用温热药附片、干姜、麻黄等药物。
中暑后,忌捂汗,忌不及时补充水份(或清凉饮料)。
治疗发热八十七法
【症状诊断】
当口温高于三十七点三摄氏度或肛温高于三十七点六摄氏度,一日间的
体温变化超过一点二摄氏度时,便可认为是发热。三十九摄氏度以上是高热,
(bsp;三十八摄氏度以下是低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
性两种类型。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急性感染所致,如
流行性感冒、麻疹、乙型脑炎、败血症、急性菌痢、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也可引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组织损伤(急性心
阅读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