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吐气;然后再咽气、闭气,以意运气攻病处。若气急则调气,气平和后再
闭气攻疾,可连续进行二十至五十次,直至患病处汗出即止。如果病未减轻,
则须于每日半夜至清晨闭气攻疾,直至病愈。
9。调气液法:凡口中焦干,口苦舌涩,或咽喉痛、不能食等属热极之证
者,须大张口呵气十至二十次,随后鸣天鼓(即用两小指塞紧耳朵,突然同
时放开)七至九次;以舌搅口腔内,有津液即咽之;再行呵气,咽津等,直
至口中津液清稀甜润,是为热退脏凉之征,方才停止。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
或因呵气过度致心头如觉水汪汪,饮食无味,不欲饮水等,乃脏寒之证,须
吹气以散寒温脏,直至口中和美,心头舒适,脏寒散而转温,即可停止。
本疗法还可配练六字气法、布气法、胎息法。
注意事项:
1。本法一般以半夜至凌晨时间内修习为宜,但此段时间有所不便或不习
惯,则凡天气清和、腹中空时皆可进行。
2。初习本法阶段须节制性生活百日以上。此外,练功场所应尽量避开秽
浊之处。
3。练功日久可出现“气满不思食”之自然现象,不必强食而反致不适。
【太极内功疗法】
1。练功姿势:靠卧式(半卧式):头背垫高成坡形,两腿伸直并拢,足
跟相靠,足尖分开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伸直,置于体侧,手心向下,平贴床
面,两眼微闭或微露一线光。练功时全身放松,仅注意呼气,以意引气,由
命门下降,经会阴分两路至大腿、小腿、达涌泉。吸气则任其自然,勿加意
念。反复锻炼,日久可自感呼气时有一股热气流由命门下沉到足心。
2。收功法:结束前,以意使气下沉到脚心,然后稍活动肢体,散步片刻
而止。
【八段锦疗法】
1。两手托天理三焦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贴附腿侧。两臂外展,
掌心向上,约至肩平处,乃屈前臂至头顶上方,覆掌,十指交叉,然后翻转
掌心向上,如托物上举,同时足跟顺势踮起,两手分开,两臂内收复原,如
鸟敛翼。反复进行。上举时吸气,下垂时呼气。
2。左右开弓似射雕
由直立式左足平开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同时,右臂曲时,从胸
前握拳,如拉弓弦向右,左手中食指竖起,余三指环扣,从右臂内作推弓势
向左,左臂随之伸直,头亦左转,目视指尖,左右互换,反复进行。推弓拉
弦势吸气,互换时呼气。
3。调理脾胃须单举
直立式同一式,左臂外展并翻掌上托,五指并拢,指尖向右,左臂伸直,
头仰视手背。同时下方之右掌作按物势,指尖向前。左右互换,反复进行。
上托下按吸气,互换时呼气。
4。五劳七伤往后瞧
直立势同一式,但两掌贴紧腿侧,头向左后方缓缓转动,目随之后视。
然后,头再前转复原。左右交替,反复进行。转颈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5。摇头摆尾去心火
由直立式,左足平开一步,身体半下蹲,作高马步势,两手反按大腿上
方(虎口对腹)。头面躯干缓缓前俯,继之,向左、向后、复向右、向前,
缓缓作圆环转动,上身由俯而仰,复由仰而俯。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如法
进行。由俯而仰时吸气,由仰而俯时呼气。
6。两手攀足固肾腰
直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
后恢复直立姿势。反复进行,本式自然呼吸。
7。攒拳怒目增气力
由直立式平开左足一大步,作骑马势,两手握拳,贴置腰侧,拳心向上:
左拳向前平击,拳心向下,怒目奋力;收回左拳,如法击出右拳,左右交替
进行。出拳呼气,收拳吸气。
8。背后七颠百病消
直立,并足,两掌紧贴腿侧,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同
时昂首,作全身提举势。然后足跟顿地复原。反复进行,提跟时吸气,顿地
时呼气。
注意事项:
1。眩晕症发作期间,不宜采用“往后瞧”及“摇头摆尾”等式。
2。心力衰竭者,不宜作“攒拳”一式,或改“怒目奋力”为缓缓伸拳。
3。直立性低血压者,慎用“托天”、“单举”、背后七颠”等式。
4。每式动作的重复次数,应按体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宜渐次增多,不
可骤然作超负荷锻炼,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等病及重病恢复期患者,
尤应注意。
【十二段锦疗法】
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1。盘坐:两手握固,置于大腿上,上身挺直、含胸拔背、闭目存神,排
除一切杂念。
2。接上式,先叩齿三十六响,然后两手十指交叉,抱于后颈,两手掌紧
掩耳门,以鼻慢慢呼吸九次,呼吸极微细,不得有任何声响。
3。接上式,两手移食指叠中指上,然后先左后右用力滑下,弹击脑后,
使耳中咯咯有声,左右各二十四响,共四十八响后,放下两手仍握固。
4。接上式,低头扭颈向左右交替侧视,两肩随之左右摇摆,各二十四次。
5。接上式,以舌搅动口腔上下左右,使津液满口,鼓漱三十六次后,分
三次缓缓咽下,同时,随着咽下之汩汩声,两目内视,以意将所咽下之津液
送至脐下丹田。
6。接上式,以鼻吸满气后,闭气,用两掌相搓至极热,分别摩搓两后腰
三十六次,同时以鼻缓缓呼气,两手摩腰毕仍握固。
7。接上式,以鼻吸满气后,闭气,同时存想心头之火,下烧脐下丹田,
至丹田觉热,仍以鼻缓缓出气。
8。接上式,两手曲时,先以左手连肩如转辘转三十六圈,然后右手亦如
此作三十六圈。
阅读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