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心心相印2_天堂有多远 天使的心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36.心心相印2(1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说道孙悟空,那就再说说他的师傅唐僧吧!在小说中表象上看,唐僧遇事是个显得软弱、怯懦、不好辨是非、不明就理的人。

有句话说的好,什么叫勇敢?勇敢不是你遇到危险时害不害怕,而是在害怕时做了些什么?无论什么样的磨难、生死考验,还是荣华富贵的诱惑,都改变不了唐僧心中对我佛的至信,这正是唐僧的难能可贵之处,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可以说,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情,莫不如说正是唐僧本人性情的一种剖析,或者说,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中的唐僧。

孙悟空的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战斗,又不失机智,亦是唐僧身上主要具有的品质;而猪八戒的缺乏信心和恒心,遇事缺乏正见,并好有短见,只顾眼前利益,贪吃及好为女色所动(在这一点上,猪八戒屡中圈套,每每吃亏而妄心难改),等这些亦是唐僧身上具有的影响他修行的个别不良因素;当然,猪八戒也有好的表现:吃苦耐劳,不怕脏累,也是唐僧所具有的;至于沙僧,相对来讲,形象显得十分苍白模糊,缺乏鲜明的个性,实质不为人注目,这亦是唐僧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唐僧最终做到了正如《西游记》一书中所云: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及他对红尘的彻悟――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沙门修炼纷纷土,断欲忘情即是禅。这里的断欲望情对太多人来讲,应该指人的奢欲,世俗滥滥之情,一个人没了这些,也就插上了天使的翅膀了吧!

而现实中的唐僧表现的是什么样呢?在当时交通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僧竟能孤身西行,远涉异域,终得取经东还,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传奇性。

在当时的条件下,正如史书赞他的: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来往走了几万里路,确实,这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内在精神,很值得人钦佩。

唐僧回归故国后,又花了十九年时间整悟经卷,直到临终,还剩下部分经卷没有得以整悟出。正如《西游记》取经归来,真经有所破损缺失所表现出的意义――世界哪有那么绝对完美的结果?他从西方取经的过程,能回来的行为本身就已完成了使命。后来,在他那个境界来看,无字真经才更显真谛之所在!因为他临终的一席话,亦对这种理解有所证明吧!他大意是说: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虽没能将经卷全部传于世间,但对他来说,已完成了在人世间的使命,而毒身(也就是尘世中易于被外部因素所困扰的肉身)被红尘所牵扰,他已厌倦了尘世中的生活,即将离开这里回归净土。但是,如果弥勒菩萨(后世认为的光明未来佛)还要他来到人世间,那他宁愿追随弥勒菩萨,再次来到人世间,去普度众生。

说到这,可枫不由顿了顿,叹了口气说:看来,我这个人挺适合搞佛学研究的,研究佛学对现实社会的益裨。到此,笑了笑,又说:心语,你可别以为我是要出家的呀!其实,大学里就有这一门课程,一个人也许能“置身事外”,到更好看清自己、看清他人。

可枫这一番言论,让心语听了心中难免涌动起丝丝感伤――哥哥这是厌倦了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了,真不知哥哥能不能把她舍下?真的与哥哥都处出了感情了,不知哥哥对她的感情如何?从哥哥后面的话语中,可看出有怕她误解而说的成份,兴许哥哥心中是有她的……

心语言:有的时候,人呢,不得不去相信有来生、来世,假若我要是有至爱的亲人的话,我不能不去相信有来生来世,因为我不忍心就那么断定亲人终究要化为尘土,所以我宁愿相信有来生来世,今生受尽苦难的亲人,到那时就全部都幸福永远了。

可枫听此,亦不由叹了口气――心语是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啊!你的可枫哥哥岂愿你这样的好女孩终究要化为尘土?!

可枫不由不接过她的话题,要化去她的感伤:有的情况下,人呢,不得不去相信有来生来世,就如我,有多少这样或那样的记忆犹新的梦境中,总是在险境中,危机关头,有让人痛、让人怜,不忍弃、不忍离的倩影舍命相随,相助我脱离了危险。很汗颜,也就是从梦中被惊醒,都无法断定那舍命相助的红颜知己是否也跟自己一样脱离了险地。尽管每次都主观的认为她也一样脱离了险境,可是心中却无法释然,亦很感伤,真不知在前生后世的轮回中,有多少红颜知己为了维护自身而失去了生命?真不知还能不能找到她、她?找到了,还能确认吗?真不敢断定自己是否在轮回转世时喝过孟婆汤,而忘了前生的一切?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显现出些端倪。我想,我不能、也不该去喝,哪怕忍受忘川河边火炙、水淹之苦!……

心语心绪飞扬,听着听着不由不想:自己会是哥哥梦境中的至爱亲人吗?她想,她很有希望。如此,对可枫的话语更是认同――小妹相信哥哥终有一天会找到的,哥哥也许就如《镜花缘》中的那唐敖,等完成了使命,找到花仙子,也就该功德圆满了,如真那样,不得不留在红尘中的小妹,也会衷心的祝福哥哥能幸福永远,只要哥哥幸福,小妹也算拥有了一种幸福……

心语话说至此,已是眼含对可枫难舍难分之泪水了!……

心语一番话让可枫半晌无语:心语很是象自己所著书中的四位他心目中的巾帼英雄、红颜知己,是多么好的女孩子!――一个她先是不求回报的去爱那个他,哪怕不能天长地久,也不怨那个他,给那个他自由;然后一个她、自认为是那个他救赎出了的她的灵魂,因此,不但更要把真爱给那个他,并愿哪怕在自己眼中因举止不当而被那个他鄙夷、误解她的好意,也情愿去做,好让那个他更好摆脱红尘中的诱惑,不能不找不到自己,甚至愿为维护那个他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反正一切都是为那个他好,在她看来,那个他现在只是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她心甘情愿化作那个他的另一只翅膀,让那个他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至此,那个他如有新的选择,她宁愿无怨无悔的离去;接着一个她试探着去完全理解那个他、包容那个他、信那个他之所信,爱那个他之所爱。尽管她已离不了那个他了,没了那个他,一生都将在苦痛中,但还是祝福那个他,给那个他寻找真爱的自由;最后一位女孩子,尽管那个他是她生命的全部,但已做到什么都放淡看开,两人之间不需要什么言语,没有什么彼此心灵不能沟通,只要那个他好,她就幸福开心,她相信,甚至可以说,在未来世界,他们已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命,永不分离,那才是他们真爱幸福之所在,也就是他们做到了,不用心去遗弃红尘,亦不用心去留恋红尘,一切是付出努力在前、顺其自然在后。

不过,可枫不敢确定,心语是否能有最后一位红颜的境界,如真那样,那才是心语的福分之所在啊!他是一个不好终身相托的人啊!

尽管他对她有太多的不忍!……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有病有灾,起码感冒、头痛、发烧,是平常的事。有一段时日,不知怎么搞的,可枫也是断断续续病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有人照顾真好!有心语无微不至的关怀,真的是很让人温暖,又温馨,就如心语说的,她做的都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了,是不是他从来就没人关心照顾过,哪怕在病中,再难受,也只能挺着说自己没事,还要去照顾别人。为此,心语眼里竟含满了泪水,真以为他所受的苦,是她亲眼所见似的。

其实,心语又何尝不是感激可枫的照顾呢!一段时间,她也病了好长一段时日,又打针,又吃药,连走路都费力,虚弱的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都病的难受到这个程度,还忘不了一再对可枫说,对不起,让他受累了,都是她不好,她不争气!

可是,相互感情再深又能怎样?这爱怕只怕终究成了一场伤害!他真是一个不好相托终身的人,他没有那个信心,能陪她走完那么漫长的人生路!

谈到《镜花缘》,由其中的君子国引出了理想社会的话题,二人不免探讨一番并达成了共识:

所谓理想社会,就亦如我们国家所创建的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是有一定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起码不能把经济发达程度做为先决条件、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呢?在这样的社会里,谁都不会为明天发愁,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有快乐、幸福的基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可以体面的生活,哪怕你是一名清洁工、只要你愿意、是你的选择、不能说你对社会价值就低,从这方面讲,谈不上谁高谁低,在人格上无论干什么都是平等的,真正有高低之分就是在做人上、完善健全人的品格上。当然,做人、完善、健全人的品格上不是绝对的高道德、要懂得推己及人、对任何事物都要尽可能的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客观的看法,至少不极端。就是说人人都具有了正信的基础……

中国古代先哲的著述,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一样有积极的社会进步意义,如孔子的著述,特别是有位讲解者,在论坛上给孔子的著述引申了通俗易懂的新意,让不少人不由不怦然心动,可是,一经推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光听着有道理是不行的,那真得从细微之处深入人心、真正促使人愿意有所改变才行;否则,只能留于高谈阔论的形式,没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愿意去做,追捧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附庸风雅的门面。

比如这样一个说法,很能引起共鸣:孔子说的孝顺老人,不是说老人用你给他多少钱,做为子女,能给父母个好脸色,再没时间,也能抽出时间陪陪老人,说说话,老人就很高兴,很满足了,这才是真正孝顺的表现,否则,你给他多少钱又有什么用,整天没个好脸色,动不动三两句就吵起来了。理是这个理,但对不少困顿家庭,这话只能是一时之语,这样的人家几乎每天都在为基本的生活保障奔波,在殚精竭虑。没钱日子都难过,要有好心情不容易,如果老人又没什么保障,或保障很低,要依赖子女,自身再多病多灾的,那日子就更难过了,光几句孝顺的话能解决什么问题?除非一家人的境界都达到了连孔子都赞赏的、他的学生颜回的境界――颜回是个贤人啊!一瓢水、一筐饭,住在小巷子里,别人受不了那样穷苦的生活所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很显然,这世上有多少能做到颜回的境界是可想而知的,很不现实。孔子不也说吗,要让人民富裕起来,富裕起来才能更好的增加他们的道德修养,这样,社会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要想让孔子的学说深入人心,只有全面理解他的学说,并用其学说,设身处地的为一般大众从小处着想,才可能让一般大众真信之,并愿意改变自己。

孔子的话往往不好孤立去理解,如这样一句话:有人自认为以德报怨,孔子说,那何以报德?那人无语;孔子说,做人要讲分寸,那就以直抱怨就够了。

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是自认为是在以德报怨,并由此感到“委屈”、“不快”,乃至“愤愤不平”,当多少年后听到有人给他讲孔子的见解,便觉人生豁然开朗,说如果自己早知道就好了。其实,孔子说这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那、有那个内涵、遇事有正见、能真正能做到以德报怨的人指出的――光能做到以德报怨是不够的,总如此会纵容不良,做人要将分寸,能做到以直抱怨就够了。

在孔子眼里,一个人真正做到做事讲究分寸,做好以直抱怨,也是很不容易的,没有那个内涵,只会取得不当、不好的结果;而内涵的取得,就是要通过学习,学做人的道理中增加……

阅读天堂有多远 天使的心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