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化了外幻和内幻,也就是我们的觉知,我们即可以明白它们的本质。觉知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和自身的一种模拟。如果说对外界的觉知是认识的话,那么对内部的觉知,更多的是感情的成份,感受的成份。感情和觉知,是一物两相,一物两名。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觉知或情感的过程需要有三个要素:
1、能知:它要求我们具有经过多少重复的使用过的已训练得非常发达的神经系统。
2、所知:即觉知的对象。如果外界没有觉得的对象,肯定就没有了我们的觉知。即使目前所说的黑洞,无,空,也是有一名有一相的。那种什么也没有的状态,我们就把它们叫这这些名目。同时,如果有觉知的对象,可是缺乏能知的神经系统,那么还是什么也不会知道。就象瞎子不会知道色彩,聋子不会明白音乐一样。
所以,能知和所知就明光和影一样,有甲必有乙。有乙必有甲。
3、知:如果能知和所知同时具有,那么这两者相对,必知有一种结果,也就是知。知反在物质上,就是神经的一种冲动,一种联系。在这时,能和所成为一体,不可分离。
当我们肯定了认识和感情的相同点时,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它们的区别吧。
人有五官,我们用它们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如果作用的是纯外物,那么主要起作用的是视觉和听觉。人的认识绝大部分是由听视觉构成的。相反,嗅觉,味觉,和运动觉,因为在微观世界,看不到,所以起的作用就小得多了。试问,谁能看到嗅觉中的分子,谁能看到味中的分子移动,谁能看到运动过程身体内部的变化。当然,现在有仪器了,可以知道它们。但是,这种知道是用另外一种介质模拟的。一般人说不太明白。如比心脏的运动,是用心电图表现出来的。心电图表和心脏的跳动还是两回事。这正象神经系统对外物的觉知和外物是根本的两回事一样。
当我们觉知外物时,视、听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以视听觉起决定作用的心理过程叫做认识。
当我们觉知内部官的时候,看不到了,也听不着了。这时的体验,从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情感,情绪,或兴趣。
可以说,情感是我们对内部状态的觉知。
当然,有人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我对绘画很感兴趣,你能说他是对内部的觉知吗?
解释这个问题不难。因为人的注意力是会转移的。当我们遇到喜欢的东西时,我们一方面看着对象的特点,一方面体会这个特点。体会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内部状态的觉知。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个对象的特点,我们的内部就会摹仿这种特点。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身体内部有增力或减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觉知就是体验。
这就是感情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我们对身体内部增力减力过程的觉知。
现在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感性了。那些我们认为是实有的,不可更改的,我们视之如生命一般的感情,感觉,其实就是在我们身体内部变得敏感的神经系统的细微变化。它只是我们身本的功能性变化过程,我们的神经系统并没有在此过程发生变化。而这处变化又依赖于我们过去经历留级下的印记和痕迹。
过去的事物早已远去。比如,吃了一头猪,猪肉早已经消化成了粪便,可这个过程在我们脑子的记忆没有消失,成了记忆留了下来。它是我们的生活的拉圾也好,是我们生活的宝贵经验也好,我们不去管它。但它却如死猪的灵魂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以后对这些东西特别敏感。因此,吃过肉食的人,更喜欢肉食;越是喜欢吃得越多,最后的结果是明显的,那就是消化器官给这种肉食弄坏为止。
经验也是这样。在小农经济的时候,我们可以记住二十四节气,种一千年庄稼,因为那时社会变化很慢。可到了现在的情况下,死守着成规不放,无视社会的变化,那不是给拉圾堵住了道路而作茧自毙吗?
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吗?认识和感情,是过去经历形成的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性联系。我们的神经在这一过程并没有增加或减少。这种联系会导致我们的身体中的下一次联系来得更容易。它分成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的觉知引起内部的情感,内部的情感又给外部认识以增力或减力的作用。这象风和火,风助火势。火壮风威。因为这些的不断地循环,推波助澜,在我们身体内部形成的联系便牢不可破了。这里先起作用的是认识,它带动内摹仿。当它传导到大脑的时候,中枢便释放激素,改变身体的状态。应该承认激素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它是由于主观的大脑中的主观认识而产生的。跟意识有观。下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肯定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但前提是以身体的忍受极限为上限。如果身体不存在了,那么,任何的精神也不可能转化为物质的能量。因此,激素只是把全身的能量转向一个方向。它并没有增加能量或减少能量。它控制的能量的消耗方向。
在内和外的问题上,有许多误区。许多人,对外在的东西,可以看得开。可对内在的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认识,去认识糊涂。凡是自己说的话全对,凡是自己喜欢的别人不能动。凡是与自己不一样的全要消灭。这其实是对感情的本质不太明白。对于身体的某一种状态的偏好。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由紧张到放松的状态,那么就有一种危险,它很难在放松状态再进入紧张状态。或者说紧张的状态力度不够。比如说,一个孩子,当看到一件活时,他本来动员了全身的力量,这些力量能够把这件活干完。可是父亲替他干了。孩子很愉快。多次反复,孩子再遇到这件活时,根本不用动员那么多力量,他只是是象征性地摆一下手,父母就给他把活干完了。经过半年一年,这个孩子可能真的没有干这件事的能力了。圣人中明白这一条道理的,如兵法中的用兵置之死地而死生,就是发挥人的最大能量。俗语中的死于安乐所也说的是这个事情。
经常地处于愉悦感情中是这个样子。
那么相反,经过处于愤怒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呢?
爱生气的人多是些理想主认者。他们喜欢事必躬亲。喜欢逞能。当他干完一件事时,本身已经处于疲惫状态,需要休息了。可这时因为意外的人或事破坏干扰,又给他惹出了一件事费精力的事。这时他的身体要完成眼前新出的这件事,需要更多的能量。下意识地能这动员起来了。可没有用到新出的事件中去,于是他把能量转向了惹起这件事情的人和事上。这便是生气的生理过程。
所以说恼怒伤人,就是恼怒的对象身上,根本不能用这么大的能量,但我们生气时,把应用到另一对象的能量转向到这个对象身上来,于是就惹出了祸端。
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面制,一味地制怒,结果把这么大的能量用对自己的内部,不让自己发昏才怪。聪明如林则徐,也主张制怒,结果也没好到那里去。国没救了,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阅读如何进入审美境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