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禅语是这么说的:“求玄拔草,但求明心见性,待瞪眼蹬腿时,性在何处,心在那里?”
是啊,悟了人和他们所悟的性,随着人的离世,这些东西便不可言传了。即使他们再生为草为树为物,也是来时无口了。他们当初所悟的境界,我们现在也只能从古籍文献中去了解了。
本来悟后的境龙界,是难以言传的,也不可以用思维来妄测,要要也是勉强地说,假说,比方着说,借形象来说。说的结果,很可能象《指月录》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指月亮给人看,可看的人,只看到了手指而已。
因此,禅只有在体验中才能明白。而体验的本质,就是一直体验,离开了体验,又堕入妄想了,退转了,禅也就毁了。由此看来,禅者不需要描述,也不能描述,只能永远地念念不断地体验下去,可是一般人是靠思慧来了知事物的,脑子里没有了思维,便象沉入了海里,手无着落,心即慌乱,产生于许多的误会和妄想。故而,我们还是经毒攻毒地描述一回禅者的精神状态,以排遣人们的恐惧吧。
任何一种思想状态,必有三者同时存在,即见、受、相。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悟,不是你说你悟就悟了的,真有所悟,必定有摄悟境中所有的一句定见。它是一句简短的话,或是一个词,是一个决定见,能概括悟中的一切。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丰富的含义必然是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其次还应有悟中的形相。也就是说你在悟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两个国家是什么关系呢?智者经过思考,明白了,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对形象,这个形象准确地概括了这两个国家的形象:唇亡齿寒。因此,智慧的人讲话,都很简短,而且形象鲜明独特,如“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再如“我们打淮海,是嘴里吃一块,筷子平一块,眼睛看一块。”独特的形象,是检验悟与未悟真悟假悟的一个标准。
第三是觉受。悟者必然有强烈的觉受。一般是极度的愉悦,全身的轻安,舒服。
好了,我们还是来用大家喜欢的方式,来描述觉者的形象吧。
1、感情方面,悲欣交集。
悟后之人,心中了无挂碍,再也没有让他牵挂的事物了,也没有让他生气愤怒的事物了,所见的一切,如镜中所见的影像,明净无碍,这种状态,表现为快乐的样子。能不能轻松快乐地对待外境中的一切,是悟与未悟的分界线。一个真正的觉者,一定能明了,因缘果报,知道一切的一切,如梦如幻,美好而短暂,一去不再来。一切的形相,一切的言语,一切的行为,一切善缘恶缘,一切紧张的情绪,都是一种美好的觉受,是人生的体验,瞬间存在,失去不在。它们是心中多次念想而成,但人们不明此理,要这个不要那个,喜这里厌恶那里,悲夫,世人,悲哀啊,世界。这种悲不是因为得失,也不再是因为情感,也不是因为法理,而是一种无名的悲,这种悲让觉者产生厌离感。
觉者的快乐,也不是攀缘于得,梦缘于有,而是明了一切事物,一切情绪,一切顺缘逆缘善恶因果,本质相同,无可分别。时时刻刻,人人事事,念念思虑,都能安止于禅的境上。心思专一,即可获得一种静满足的快乐。
中国古代的布袋和尚,随处乞食,乞得之后,又分发给孩童,他见了每一个人,都那么快乐地叫一声:“给我一文钱。”给了他,他很高兴,不给他,他还是那么快乐。他就是阿弥佗佛。
二、认识离边际之见解。
觉者的见解,包括对禅和一切染诸法,都远离有无俱是俱非之四边,不落有不落俱非的一般人的见识,也不落僧道的无俱是的见解。从这一点看,僧道与俗人,没什么区别。一般人说起自己,是全对,而僧道们说起自己,是全不对,就连生下来,也是有罪恶的。一物两极,一回事。
因此,身寂、语寂,心寂,是觉者的内觉受,行于任运境界是外觉受。
这包括要证人的行动和我的行动非真亦非幻。
一切起时,不论内外,不着不纵,你便证得了事物本来的样子。了知知与不知行与不行的本质没什么不动,在梦幻之中,无可执之物,也无能执之心,这便是任运了。
一切相,一切境,都是因心念而起,同时也应了知,一切相,一切境也同时是真切的美好的,要懂得珍惜,知道它们失去不在。
有这样的见解,这是禅的定见。
缘于他物,是俗人之心。
离于他物,是僧道之心。
远离这二者,才是觉者。
阅读如何进入审美境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