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是因人心而起的,也就是说善即使有使人快乐的目的,或结果是能使人快乐的;恶即是有意使人难受痛苦或结果使人痛苦的东西。
可是对于觉者来说,在妙观察智慧的观照之下,行,一切行,并无心念而起,只是任运而行,顺缘而为,无主观的故意,觉一切平等,一切皆如梦如幻,心管有名有相,有痛有痒,可并不落名相痛痒,无本质可执着,世界变化不定,无受乐苦的分别。
既无心念,更无乐与苦的受受,善恶缘何而来。
知心物为幻,觉受不过是心中所显,随随没,如水上画纹,起灭同时,起即为灭,只好也只能住于任运的境界之中。
总而言之,了悟出之人,他明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心的外现,也就是心投射于外部世界的影子。而心又是从可而来呢?不外是外界事物经过许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的次数,入于内而积而成。外部事物的形相,同时,外物的形相,也是主体经过多年多次而观想而成的,所谓累劫修成的。但如果仔细地追寻它们的本质,了不可得,起时有形有相,灭时无法追寻。非有非无。失去不再来的角度来看,它们非有,从它们未生时的以前和已灭时的现在看,它们又不是有。由此觉者进入一个无法分辨难以言说的境界,也就是离边见常见离善恶是非。
明了事物,包括自身原本质同,知他们从何处来,因何而来,到何处去,因何而去,现在的的存地又是以什么状态而存在,再也没有什么阴碍情感和认识了。心中了无挂碍,禅者处于一种平静而无法言说的喜悦之中。
同时,随处所见,禅者又明了相是因无数动的痛苦而使物产生的欲念,无数劫的观想,又使欲念变成相,这个过程若不明了,因生果,果又生果,环环相扣,永无停歇,这又让人多么为之伤心啊。
悲欣交集,是禅者的觉受(情感方面)。
故,禅者了悟之后,可证得三身五智。
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禅者了悟之后,心不再着相,而是随着相生相灭而起伏,身心与相相合拍,身与法一,即为法身。也就是说,解除了主观性,解除了武断,解作了臆想。人与物,人与他,人与法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禅者了悟之后,心不再矛盾,所有的矛盾,得到了统一,获得了永恒的幸福,所有的福祉,他有具有,相好,境好,就好象在天堂一样,这是修行所得到的回报,是为报身。
禅者了悟因果的关系,随缘而住,不再着相,但也不离开相,心不生相,亦不灭相,游戏于三味之中,很好的适应角色善于变化,神通广大,所以名之为化身。
名称上有三身,其实三身仍是一岙,三身实际上是这一身的三种作用。
五智:法界体性智慧,大圆镜智慧,平等性智慧,妙观察智慧,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是说禅者了悟出法界之中的一切事物的本质,有乃是假有,瞬间之间变幻为无,当然也不是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怎么能说它没有。离常见,边见,为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是说可以见到万物的细微物点和区别,如镜照物,物来镜有,物去镜在,明心见性中的明心,或明体即指于此。
平等性智,是指明了万物同一性质,幻而不真,所以不应于物上生心,心上有情,对一样的事物,却生喜厌,情积于内,处化为物,这不是平等地看待事物的正确方法。
妙观察智,是指禅者外可观相,明了相与物的区别,相的因缘果报,前因后果,又了悟相的本质为一,相因观起,相因观灭,生灭相虽不同,本质为一。
成所作智,是晓得以上四智,在相与相之间,相与相的转化,禅者处在变的机枢,再加上禅者有高度的注意力,观想办,添一份则生一相,减一份则灭一相,欲有所作为,必定矣。
三身五智,分而有五,合则为一。身是从相上说,智慧是从智上说,游戏于法界则有身,念于心间则有智,既然禅者明了一切,何以仍有相,仍有知,这是从禅者不迷于相,迷于知,但并不离于相,离于知。若离于相,则成顽空,离于智慧则为木石,怎么能称得上是觉者。
所谓无相,是指了知相的本质而言。
所谓无知,是指了知知本是相的反映而言的。相因观而生,观乃妄知。
是谓正知。
相非真非妄,知非迷非悟出。
真悟是离善恶,离真假,非有无的境界。
阅读如何进入审美境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