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孔子_如何进入审美境界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十九、孔子(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孔子的学问,在中国影响极大,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他的创始人孔子,大药是特别地希望人们都能过上平静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制定出了几条保证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清规戒律。如对人态度和亲切热情,这就是仁。行为要合乎众人的标准,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干的,什么是不应该干的,这就是义。对行动的节奏和方式和加以选择,这不是礼。要在乎你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这就是信。要知人知己知物知理,这便是智。

这些标准,确实是一个团体内部,大家要获得平静幸福生活原必要手段。但是,这的实现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必须是生活平静的时期,才能实行这些制度。如果是战乱时期,这种制度根本没有用处。跟敌人讲这个,只能是卖国。这种规则,也去掉了中国传统的创新意识。因为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在和平年代,人和人的敌对关系退居到了次要的方面,而人和自然的矛盾上升到了主要矛盾。日新,日日新。这种创新意识到了孔子的手里,只是拿来做为君子修养品德,一天一个变化的手段。到了唐代,又用孝道来治天下,于是只剩下守旧守成规了。创新意识荡然无存。封建社会走起了下坡路。

我们现在看孔子,既要看到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上的长处,又要看到他守旧的一面。儒教的功劳是让封建社会延长了几千年,害处是让中国人守成的品德成了一个顽症。孔子生于乱世,当时的人们都幻想着如何征服别的国家,开拓疆土,唯独他去做着平静生活的美梦,且把它推到了极致,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从幻想的条理化来看,孔子是圣人,便他的幻想不从帮助人胶解除紧张实现要求的角来度做,而是纪想统治者能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入手,对人们来做一些让步,保持和谐。

这就要求统治者要有一定思想水平,也有雄才大略,有长远的眼光。可惜的是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君主实在不多,大多帝王都是穷凶极恶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快乐,恨不得让天下所有的人都难过。所以真正实行了孔子的梦想的时候并不太多。但是,孔子的学说,作为一种理论上的幻想,还是很迷人的。不论是统治者中的有才干者,还是读书人中的姣姣者,都把孔子的学问当作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来歌颂。

如果人们做到了孔子提出的理想化态,那无疑是很伟大的。人们都干应该干的,能够干的,而不是去随心所欲地只干想干的。主观的状态,为客观代替。感性主义的冲动为理性主认代替。人类成熟了,长大了,社会成了一个谦谦君子之国,这该是多么美好。可惜的是,真操作起来,这种学问不好做。不好做的原因在于人类是一种感情动物,也就是说只要做过第二次多次,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也就是感情。要做到绝对的理性,那就意味着要同人的这种特点一直做斗争。

在封建社会,集儒家大成者如近代的曾国藩,他老人家到了五十多还是上火发炎,身上起着白皮,那是情志郁积的标志。看着他的日记也真是好怜,每天反省,其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换句话说,他到了五十多岁,还是难以战胜身上的欲望。

人要战生欲望有没有可能。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欲望的本质就是身体的紧张,没有紧张,身体就会死亡。人身体的功能的保持,就是紧张与放松的平衡。要是一个人的身体紧张不起来了,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快死亡了。身体功能没有了。当然,一直紧张也不行,因为那样会导致缺少休息,最终完蛋。

当一个机体没有能力时,自然地就会产生排斥放弁的心理。

所以,孔子的学说,是一种老人的哲学,一种弱者的哲学,一种守成的哲学,一种弱者的哲学。

后代人无法做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只有一处办法,那就是做假。于是出现了假道学,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式的人物。

从这一点上来看,孔子是一个傻子。古人云,圣人无心,以天下人心为心,以天下人情为情,以下下人志为志。可孔子呢?把君子与小人对立,把自己幻想不能实现的原因归结于小人太多上。真有点自欺欺人了。到了后代,夺得天下的统治者,在国内矛盾尖锐的时候,用孔子的学说,对上抑制当权者,对下抑制下层有反抗能力的人民,对于维护统治,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也就在这面旗子下,更多的是当权的为非作歹,文过饰非,而下层的有力者,只是把武力上的对搞转化成了智力上的较量。

孔子学说的另一缺点是讲理不言法。也就是他讲了要干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怎么样让一个普通人一下子成为一个理性伦理主义者,孔子并没有发现太多的方法。最少,在他的经典中没有明确地讲出来。后来儒者,为了完善孔子的学说,就从道家那里借了一些来,如静坐等,才让这咱学问的系统完备了一点。

言理不言法,让人没处抓。

特别是初学者,更不知如果下手了。

后代大儒,如王阳明、曾国藩,多为杂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已入化境,所以成功立言。可统治者为了弘扬儒教,硬是把功劳记在了孔子的名下。

阅读如何进入审美境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