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间的关系或者事物内部各部分间的关系,就叫做理。
把这些关系,用一个短语或者句子概括出来,就叫念。念还有一种说话,就是心里一遍一遍地想着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短词或者句子也叫做念。
道理有对有错,对的叫正理。错的叫歪理。
一样的理,怎么会有正理和歪理之分呢?
原来,这是由于要概括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中,思维方法是不是正确所决定的。正确的道理,应该是对事物各部分全面的认识。相反,歪理的产生,是因为对事物各部分的片面的认识。
这样抽象地来讲,还是不容易明白。我们还是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
如一个孩子,因为忘了做作业,给父亲责打到三次。这样的责打,是一个大人对孩子施加的,力量的对比是明显的。孩子的精神受到刺激,他一回想起这件事来,历历在目,想象父亲喊叫的样子,举着皮带打人的凶暴样子,还和受到责打时的痛苦,以后以后同伴所给的嘲弄,孩子把这一过程归纳概括之成,形成了一个看法:父亲是一个恶魔。
慢慢地他长大了,忘了以前的责打,经常回忆起父亲对他的慈爱,如父亲半夜背着他上医院,摔了一跤,掉了一颗牙,还有父亲为了让他考上大学,几年时间不看电视,坐着陪孩子写作业。还有父亲了帮孩子找对象,到处求人家给孩子介绍……于是他概括这些内容,形成了一个观点:可怜天下父母心。
同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呢?
再往后,孩子长大了。理解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他开始了解父亲的一生经历。明白他在小时候,因为家穷,经常帮大人挣钱养家,结查没有考上大学。还了解到,爷爷因为生计的艰难,在外面常受人气,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父亲经常常地受到爷爷的责打。还明白在父亲的人生经历中,他看到同伴们因为有文化,都慢慢地走向了社会的上层,而他因为文化程度低,只能做苦力,干一些体力活。还明白,生下了孩子以后,父亲下定了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他的终生最大的信念。因为他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了,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这个时候,儿子会对父亲怎么评价呢?对以前的责打和慈爱,会做怎么样的评论呢?他会形成一个关于父亲的一个什么理念呢?
复杂的形象,是一个系统,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概括不了啦。必须等到某种情景的触发,孩子才能更准确地用一个形象来概括父亲的形象。有一个他看到一个大人在涨水的河中救起一个孩子。他的脑子里,突然地闪出一句:托我出苦水的人。
父亲生活在比较苦的环境中,孩子也在这种环境下,为了让儿子不现受苦,父亲决意要把孩子托出去。他用尽了力气,死死地抓着儿子腿,抓得儿子生痛,好象在捏死他一样,可是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出苦海。
以上三个片断,分别概括了三种情境,也讲出了三种理。那一种比较正确呢?请大家自己判断。
这样的概括方法,就是文学中提练主题的方法。
多少写作的人,都认为自己写的是真感情,写完之后不允许人改,也不许别人批评。看了以上的三个例子,你现在作何感想呢。
有以上三种想法的人,都以为自己是真诚的,可能会各执一端,互相批评,认为父亲慈爱的人,会骂把父亲叫做恶魔的人为牲畜,而叫父亲为恶魔的人,又会以为认为父亲慈爱的人是伪君子,假道学。最后一种,可能觉得前两种人是幼儿园的水平,是被孩子气的胡闹,是人的无知。
前两种人又会以为最后一种人是东扯西扯,说不出所以然的糊涂虫。
社会上的各种争论,就是这样的。各执一端,自以为是。
当然,我们知道的道理,更多的不是自己用观想的方式归纳出来的。更多的是从书上学上的,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从同学那里借来的。
作为一个短语和句子,我们是背过了,而且还可能在别人身上偶尔用一次。可我们本身对它们没有切身的真切的体会,这时候就成了口头禅。口念心不行。那是一句空洞无用的口号。
背过了很多道理,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是纸上谈兵,一遇实际就会丧身亡国。相反,有很多实际经验,不会归纳的人,是狗改不了吃尿,一个错误害他一辈子。一生常犯同一个错误。
作为心中的念,背过的许多道理,于事无补,相反在关键时候,一直念叨这个道理,会影响注意力专注于对象身上,这样的人身体发呆,反应迟钝,只会坏事,不会成事。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就是这样的一些呆子。
阅读如何进入审美境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