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中国第一个公开的百万富豪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1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赵继龙是七十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留在省城理工学院当一名助教。

一九七九年,朱子峰逃港,赵继龙下海。

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大事,中国经济开始成长,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南安县升格为市,成为了经济特区。

人们已经从过去的盲目狂热,清醒冷静,穷则思变,摆脱贫困,刻不容缓。

省城广州,开始建筑第一个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

大量的个体户开始出现。人们渴望富裕,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赵继龙更是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他决定到南安市去参加建设,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赵继龙父亲是一位曾经征战疆场的南下干部。特区设立前,他是南安县的县委书记。他一生刚正不阿,一直到七九年正式离休,也是两袖清风。

这年春天,赵继龙踏上了这片热土。

他没有求助于父亲,独自来到了南安市的一个街道小工厂---金属加工厂。工厂正与港商合作来料加工电子产品。

他学的专业正好与电子对上口。怀着满腔的热血,他打算在这作坊式的工厂大显身手。

老板安排他做修机工。每天有上百件的坏收录机,由几名修机工修理。

谁都不知道,他是前县委书记的儿子。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金属厂的易厂长。

这一天中午,工人们都下班了,赵继龙却趴在生产拉下面,捡拾着什么东西,他边寻边捡,一会儿就捡到了一小堆。

这是从生产拉掉下来的螺丝。

与金属厂合作来料加工的港商雷霆这天从香港过来,中午,他和易厂长来到车间巡察。

突然,见一屁股在生产拉下面一拱一拱。

雷霆好生奇怪,工人们都下班了,怎么有人钻到生产拉下面?难道……

“谁在下面,干什么?”易厂长小声喝道:“马上出来!”

赵继龙听到喝声,爬了出来。

他站起来,右手拿着一捧螺丝,左手手背抹了抹额头上的汗,腼腆地说:“易厂长,螺丝,地上捡的螺丝。”

易厂长皱了皱眉:“螺丝?”

“是,螺丝,我看丢了怪可惜,把它捡起来。”赵继龙边说边把螺丝放回到生产拉上的胶盒里。

“哎,你不是书记仔吗?”易厂长这时才认真看清了对方,惊讶道。

“书记仔,什么书记仔?”雷霆在一旁问道。

“他爸爸是原来南安县的赵书记。他叫赵继龙,说是来生产第一线锻炼,年青人好样的!”听口气,易厂长为手下有这样一个打工仔而感到自豪。

雷霆面色骤然一紧。

他没说什么,只是伸手过去要与赵继龙握手。

赵继龙慌忙将有点油污的右手在衣服上抹了几下。

雷霆将赵继龙的手握得很紧。

接着,雷霆拉易厂长到一旁,耳语了一会。

易厂长转过头来说道:“继龙,等会到我办公室来。”

从易厂长的办公室里出来,天色已晚,一阵轻柔的夜风吹过,赵继龙抬头仰望天空,感觉还没盈满的月亮正傻傻地眨巴着眼,慢慢地穿越云雾,在风的吹拂中,摇摇晃晃地向前走。

厂部根据他一年多的表现,决定从明天起提拨他为第二车间的主任。

从学校走出门的赵继龙对于如何管理好车间,心里没有谱。尽管在火热的生产第一线锻炼了一年多,见识了港人的现代化管理,毕竟自己一直都干修机工的行当,又没做过高层管理,个中奥妙还是看不透的。读大学时,到过工厂实习,那时,正是“工业学大庆”的年代。他学习过诸如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管理知识,他还听说日本企业对大庆的管理经验很推崇,也借鉴了一些到企业去运用,很有成效。

与港方合作的来料加工厂,管理制度很先进,很科学,细致周密,就是缺一点人文关怀。

严格的管理,加上上班时间长,难免使得员工产生一些疲态和隋性。

赵继龙是由工人抽上去做高层管理,对于这种情况他深有体会。

他跑到东门老街,找到一间图章作坊,做了一面小红旗,上面印上金黄色的“先进生产线”,拿着红旗回到了厂里。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易厂长:“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我准备了一个流动红旗,哪条生产拉当月表现好就挂上小红旗,这条拉的员工就可以到南安市的景区去旅游。”

易厂长说:“你这是新瓶装旧酒,想法不错,可与港方的管理互补嘛。”

赵继龙继续说道:“这就需要厂方支持,拿出一些资金,租大巴车搭载员工。”

易厂长稍为停顿:“这事是好事,一定支持,可厂里资金有限……”

赵继龙打断易厂长的话,说:“这点放心,租大巴钱不多,如果去那些收几十元门票的景点,那才是一大笔支出。我想大多数员工都没去过海边,我们带大家去看海,大浪沙,南水都是看海玩乐的好地方,又不用收门票多好?!”

听完赵继龙的话,易厂长心情轻松极了,他幽了一默:“你太有才了,我全力支持,继龙你尽管拿出你的十八般武艺放心去做!”

受到激励,车间工人的面貌焕然一新。

港方管理也在赵主任面前竖起了拇指:“赵生好野(样),verygood,verygood!”

雷霆那天巡察车间,听到易厂长说赵继龙爸爸是原南安县委书记,心里震了一下。

七十年代中期,国门开了一点缝隙,他就率先来到南安县做过进出口棉纱贸易,接待他的正是赵继龙的父亲赵大芝书记,当年上来诸多不便,连坐车住宿都不成样,做成一单生意,盖公章都要盖十多个,一天到晚跑来跑去,成效不大。赵书记知道情况后,专门安排了一台车帮他跑,还叫他到县委招待所住宿,帮了他的大忙,他一直记着这事。

雷霆觉得现在有必要做一些事情了。

金属加工厂有四个车间。

第一车间主任韦友源(后来任家用电器厂厂长)。第二车间与雷霆合作加工收录机芯。第三车间加工拉链。第四车间加工手表链。

韦友源是南安县人,七十年代中期响应号召到广阔的天地,做大有作为修理地球的知青。七九年南安县成为经济特区,他和一批知青被招入到轻工局属下的新华无线电厂。

他们在电子厂培训了半年,就走上了工作岗位。

新华无线电厂正和一位印尼华侨刘星合作生产电子产品:双卡双喇叭收录机。这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双喇叭双卡座收录音机的合作工厂。

刘星是怀着满腔热情,通过香港驻地,在同胞的引荐下,回到祖国,来到南安市投资,支持祖国的建设。用刘星的话说:“我们是来支持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

七九年,国门已对外打开,许多港商也潮水般地涌进南安市开设各种来料加工厂。

有一天,金属厂来了一位港商周武先生,他要和易厂长合作加工收音机芯。

办来料加工厂,以为是吃豆腐,谈何易?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人才缺乏,第一车间,加工收音机芯,每天坏机竟然达到近千件!易厂长每天弄得焦头烂额,不得要领。周武先生天天蹲守在车间,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干焦急。

易厂长是本地人,他找到街坊韦友源,不断地劝说,他告诉韦友源:“来金属厂干,半年转为正式职工,任命他为第一车间主任。”

韦友源从小就和易厂长住在南安县的一条街上,从小就叫易厂长为易叔,现在易叔有难岂有不帮的道理?

韦友源,带着几个技术工人,还有几个修机工来到了金属厂。

他们对着堆积如山的坏机芯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这批坏机芯,全部出在其中两粒电容,电阻上!

很多电容,电阻都是夯货,属于坏料,不够容量,阻值欧姆数不达标。

换掉这两粒电容电阻,马上通过了仪器,经过一个月的返修,全部过关。

港商周武这时才松了一口气:“嘿,这下可以饮得杯落了!”

雷霆来金属厂合作,已经有了一批技术队伍,因此相对顺利。

自从赵继龙担任车间主任后,生产更是快速提升。

他发现插机工两手插元件,如果按常规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速度显然慢了许多,他只是改变了方向,就改进了插机工艺:收录机板的插机件,从右往左插,从下往上插,先插小元件,后插大元件。因为先插大元件会挡着小元件的位置,不好插,自然速度就慢半拍。

易厂长想,赵继龙这个“书记仔”,不像其他纨绔子弟,的的确确有能力,怎么着也是一个大学生,虽然工农兵大学生,加了工农兵三个字,与老牌大学生比不是很吃香,但假假地也算一个“状元”。加上他父亲以前是老书记,一定有一些关系,何不叫他也对外活动,拉一些外商来合作?

于是,易厂长又任命赵继龙为公关部经理兼第二车间主任。

其时,赵继龙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抱负,他正日夜酝酿,寻找一个成熟的机会准备出击。

卖鱼佬冲完凉,没有了腥(声)气!易叔玩我?”韦友源常常想着自己转正的事。

当初易厂长劝韦友源来金属厂,说好了,韦友源帮手理顺生产拉,每天消灭坏机,保证生产拉上没有坏机芯,半年将他转为正式职工。他做到了,易厂长却没兑现。

现在一年过去了,不见动静,倒是听说,易厂长将转正指标全给了他的亲戚。

他问过易厂长,易厂长一味敷衍:“放心,我易叔牙齿当金使,讲话算数,一有指标,马上帮你解决。”

韦友源苦恼的这段时间,赵继龙倒是常常过来和他商量:“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做。”

赵继龙经过一年来在生产第一线的摸爬滚打,心中的一个欲望像吹汽球一样,越来越大。

他想自己出来办厂!

他知道,办厂除了有投资商还要有一批管理技术人员。

他借着公关部经理的身份,一方面在外接触港商,了解行情,另一方面就是经常找韦友源密谋自己办厂的事情。

港商雷霆也请他喝过早茶。谈起了他父亲过去帮助他的事情,两人谈得很投机。

赵继龙也流露了自己打算出来办厂的事,两人一拍即合。雷霆当即表示一定支持他,叫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韦友源听后也表示,生产方面,人员方面不用担心,除了金属厂有一些骨干,原来新华无线电厂,还有一帮兄弟姐妹,全听他的,一声招呼,肯定出来。他心想:我算是对得住你易叔,是你对不住我,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平手。

赵继龙正在拍拖,他的女朋友阿兰是中医院的一名漂亮护士,他有时也会带着阿兰,生生猛猛,提上几斤生果,到韦友源家里去坐坐。还一起去拜会韦友源的师傅,刘师傅很赞赏两位年轻人,说是有什么能帮到的尽管找他,他会全力以赴支持,大家谈起如何创业,如何办厂,兴致高涨。

有了外商,有了队伍,赵继龙心中有底了。

最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工厂一旦办起来,需要一个全面管理财政的专业人才。这方面的人才至今没有物色到。

刘师傅听后说:“不用担心,我有一个远房亲戚,原来在新疆一间国营钢铁厂做会计师,名叫刘定坚,现在退休,正赋闲在家,住在刘屋围,他肯出来帮手,如虎添翼!”

赵继龙一听,大喜过望,说好找一个时间前去拜访,请定坚出山。

赵继龙还和第三车间主任张良,密切接触。张良年过花甲,是一个老牌大学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写得一手漂亮的文字,曾经做过东江纵队队员,在南安市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事局,劳动局,海关,税局都有他的熟人。

他对赵继龙说:“世侄,别看我年过花甲,我的心里年龄也是十七、八岁,和你一样想飞翔于自由的蓝天,呵呵。”

港商周武见赵继龙老是来车间找韦友源,多少听到了一点风声。

赵继龙想出外办厂的消息,传到了易厂长的耳朵。

“想溜,没那么容易,我易你不易,不然我就不姓易!”易厂长狠狠地想道。

易厂长在竹林宾馆摆了“鸿门宴”。

他请赵继龙吃饭,讲明利害关系。他采取了一个软硬兼施的策略。

易厂长夹了一块白切鸡的鸡臂给继龙,常言道:鸡臂打牙,牙软。

“继龙,一年来,易叔看着你成熟,心里高兴呀,你是帮得大忙的人,有知识,有能力,做下去大有前途!”

“多谢易厂长,给我机会,给我一个平台,在这里学了不少东西。”继龙边嚼着鸡臂边说道。

易厂长笑笑:“我是给你平台,关键你是有料之人,人家说,师傅带入门,修行靠自己嘛。”

给了一个平台是真,师傅真有点不敢苟同。

易厂长试探道:“听说你想离开金属厂?”

阅读中国第一个公开的百万富豪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