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下).迈向智慧之路――…_凭什么心忧天下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下).迈向智慧之路――…(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nbsp;诗人与商业精神

苏东坡与伏尔泰更根本性的自身差别还在于两人的商业意识和品格完全不同。

这两个才子一辈子都不算是穷人,都喜欢到处买房子,修房子,也能助人为乐,但两个对金钱的态度完全两样。

1065年,苏轼的妻子王弗、父亲苏洵先后逝于京城。苏轼兄弟扶着两副棺材回老家丁忧。宋美宗赠银一百两,宰相韩琦、副相欧阳修各赠三百两,其它官员与哥们儿也各有捐赠,但东坡坚辞不受,将所有赠银都退了回去。以后政争中虽有人举报东坡财路不正,但此事已早为东坡打下了不爱钱的美名。

东坡钱的来路,除了薪傣外主要还是书画之类很能卖钱。所以有“若向我贫天所赋,不因贬谪始束空”之诗名。但即便如此,他也常感到缺钱用。自力更生、节俭开支成了东坡生活的常态,甚至有把铜钱吊在屋梁上每日计划开支之事。

伏尔泰则是个理性的拜金主义者。此公后半生富甲一方,而钱的来路多半说不清楚。早期虽然有父亲留下的一些钱财,但此公在英国、法国、德国都留下了贪财且惹事生非、投机股票的名声。本来伏尔泰是个典型的崇英主义者,但在英国呆了两年多后狼狈地离开英国,最有名的说法是收了别人的稿酬定金但没有交稿被人斥之为骗子。而投机股票则更是被很多传统法国贵族不齿的事情。到了五十六岁高龄投奔普鲁士国王时又搭上了一个犹太商人卷入非法证券交易的丑闻,官司虽然赢了,伏尔泰却有发假誓、伪造文书的嫌疑。

不过,伏尔泰贪财有他自己的理由。到了英国他发现,不是国王的牛顿的葬礼居然可以万人空巷像个国王一样光荣,他为之一振。但让他更来劲的是商业成功后可以进入议会,平民通过经商表达自己的自由,商业可以改造传统社会的阶层结构。在他的眼里,商业精神、地位和政治权利是流动的商品,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伏尔泰与其说是自由、平等、人权的启蒙大师,莫如更可以说其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和自由理念的鼓吹手。

但正因为贪财、爱财且有很强的生财之道,伏尔泰成了大受反政府地下读者欢迎的作家。七十卷的伏尔泰全集,很多内容最早出现在社会上时,都是匿名的、非法的、甚至是被政府通缉的,连大名鼎鼎的《英伦通讯》出版商都被抓进了监狱。但不断逃亡的伏尔泰一方面不断收取一再再版的版税,一面又用激情的作品继续赚钱。与其说伏尔泰是个激情洋溢的思想家和权利平等的传播者,莫如说其是历史上少有的靠贩卖新锐思想赚钱的成功个体户。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历史上鲜有超过伏大师的。

但赚了钱的伏尔泰也是很有成就的。晚年的伏尔泰在法国边境买了费尔奈庄园。他在那里发动老百姓办工厂(相当于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工业区中专门开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宽言实验室”,立志做一个欧洲的孔夫子,帮助穷人学会一技之长,这一切必然导致了欧洲的达官显贵们成群结队地来拜访伏尔泰大师。这位风靡欧洲的大师留下了这么一个故事:费尔奈邮局有一天收到了这样一封信,信封上写道:“寄诗人之舌,人民的哲学家,欧洲的保护神,祖国的喉舌,国王的历史学家,英雄的歌颂者,风雅事物的最高鉴赏家,艺术的保护者,惜才的富人,天才的知己,一切迫害的谴责者,宗教狂的对头,被压迫者的救星,孤儿的慈父,富人学习的榜样,穷人的靠山,世人的典范。”尽管没有具体的收件人,但邮局毫不犹豫地把信给了伏尔泰。

结论是:诗人若能直面而不是逃避金钱,创造而不是鄙视金钱,还是一件过瘾的事情。

六诗人的恨与爱

苏东坡的一生很潇洒,也很痛。按他的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话:“吾眼中无一人不是好人”。

王安石被东坡之父识为大奸,东坡的政见与王安石也水火不容,而王安石手下的“新进”们对迫害打击苏轼也毫不手软,连历史上有名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技术大师沈括这么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苏轼也下过狠手,最后还有一个更复杂厉害的克星章对苏轼更是置之死地而后快,但苏东坡对这些人全一笑置之。落魄时主动去拜访王安石,返京途中遇到章的儿子还开了一付专治瘴毒的药方送给章。

以好对恶,以爱解恨,这是苏东坡。

而伏尔泰则不然,他的名言和口号是“消灭败类!”

早年生活上乱七八糟的青年诗人在别人看来就是不成器的败类,但他却不断地写些歪诗讽刺朝廷和王公贵族。年轻时,伏尔泰消灭败类的思维直觉对准的是虚伪的贵族圈子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平等和平民权利的缺失。以后,他又把思想转向宗教败类,长期的中世纪传统带来的精神桎梏以及宗教界自身的虚伪成了伏尔泰进攻的主要目标。晚年伏尔泰则把自己的心绪更多地关注小人物的冤屈和苦难,为卡拉案伸冤使伏尔泰赢得了“欧洲良心”的美誉。以后有对西尔文·拉贝尔、马丁·蒙巴义夫妇伸出的正义之手。老年的伏尔泰正义昂然,用一支文人弱笔横扫千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舆论界的旗帜。

结论是:放肆而不是收敛自己的爱恨情仇更能充分表达文人的才情。

七苏东坡与伏尔泰时代

与不断逃亡、洒脱、自我解嘲的东方文人苏东坡相比,西方文人伏尔泰显得更富于进攻性、社会化,更杀气腾腾;与不断自省,在内心和自然中去表达自我的东方文人苏东坡相比,伏尔泰才不管自己的品格道德上多么不完美,反而更直接去批评现实、解剖社会。苏东坡和伏尔泰都有超一流的直觉,也是超一流的表达高手,但苏东坡的表达更多的是个人品质和文字之美,而伏尔泰则更多是思想和社会思潮之美。对社会发展自作多情的伏尔泰不仅有洋洋七十卷文集,此君一生居然写了二万多封信(包括不断给中国皇帝写信,但却从来未有回音),仅书信一项,伏尔泰的数量就在苏东坡的十五倍以上,两人的社会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东方杰出文人成千上万,但鲜有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思想家横空出世,这一历史事实深究起来可以写好多本书。早于伏尔泰八十多年出生的黄宗羲曾不无悲愤地写道:“君为天下之大害,屠天下人之肝脑,敲剥天下人之骨髓。”

迈向思想和智慧之路,在皇权笼罩的东方真是千难万险?

1100年6月,生命接近终点的苏东坡终于得以奉诏北还,儋州、梅州(子由贬谪地)、常州(亲人所在地)的老百姓都闻诏而泣,为东坡终于为朝廷所原谅、所重用喜极而泣。

出海南经桂林、南昌,抵达常州,沿途百姓官员争睹东坡风采。个中原因,除了东坡自身的文人魅力,恐怕盛传东坡回京将出任宰辅也是一大原因。

中国文人的社会和自身含金量全部在于皇权!

在此心境下,东坡写道: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101年7月,东坡逝于常州,临终前有“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之语。

1778年,生命接近终点的伏尔泰也终于回到他又爱又恨的巴黎。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喜剧院都为他打开大门。老百姓争睹伟人风采,他的五幕诗剧《伊雷娜》的上演更把伟人回归推向高潮。“伏尔泰万岁”响彻云霄。

伏尔泰临终前与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见了两面。第一次见面,富兰克林要伏尔泰给其孙子赐福(相当于苏东坡的题词),老态龙钟的伏尔泰握着年轻威廉的手说:“孩子,请记住,上帝和自由!”第二次是在法兰西学院,人们希望伏尔泰与富兰克林拥抱,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年轻美国的开国###之一富兰克林和贵族法国的思想领袖伏尔泰拥抱并亲吻在一起。这个场景被后人称为“民主政治和自然神论的握手。”

一个月多一点,伏尔泰逝世于巴黎。临终前的遗嘱居然是:“请永远不要与我谈基督!”

真是大逆不道的伏尔泰!

伏尔泰的心脏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面刻着伏尔泰语录:“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时演讲到:

“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这就是伏尔泰时代的重要意义!”

苏东坡时代远去了!

伏尔泰时代来了吗?

真可谓:两个调皮捣蛋鬼,一对鹅毛狼毫笔;

书写东西不同事,天理鬼神谁相知?

阅读凭什么心忧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