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清溪河畔半世纪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粮食统购统销运动一结束,一九五四年一月又开始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始成立初级农业社。永新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于三月四日建立,是升平乡的火花社。这个示范社成立宣传得非常热闹,扭秧歌、打腰鼓、放鞭炮,各地都派人去参观、学习。

到一九五五年底,农村初级社都普遍建立起来。农民分到手的土地才耕种两年多点,马上又被集中起来,属于国家和集体了。桃子才刚尝到滋味,又被收起来,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兴修水利和农业新耕作技术的推广。但这种集体劳动方式,始终不能发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窝工现象严重,浪费工现象严重,出工时间长,工效不好。加之干部指挥错误,生产始终搞不好。人们辛苦的干一年,却分不到多少粮食,始终吃不饱肚子。

一九五六年初,又把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初、高到是政策的一种说法。一般来说,初级社的规模要小些,高级社的规模要大些,初转高时拆并了一些初级社。初级社时被划为地主、富农成分的人没让入社,高级社时就把所有的人都吸收入社了。从此,农村就全部集体化了。

合作社,有大有小,一般是几十户为一个社,也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每户按人除留少量种菜的自留地外,田土被集中起来,统一由社长安排生产,由记分员按出工劳力记工分,所产粮食除交足国家公粮统购后,粮食收获后预支一部份,年终按土四劳六的比例计算分配。人们自主生产的权利被剥夺了,生产积极性受到束缚和挫伤,给后来的生活埋下了饥饿的隐患。

合作社期间,农业上开始使用少量的化肥和农药。那时的化肥是硝酸氨和硫酸亚,农药主要是六六粉。农机上开始使用喷雾器、抽水机,但都使用得少。水利上进行了普遍的修塘修堰,提高了部分水田的抗拒干旱的能力。穿着上农村也有了中山服和球鞋。

到这时,用这些年牺牲农民,用源源不断的廉价农产品换得了解放后工业的复苏。此时的农民又还处在刀耕火种、自食自足的自然状态,没有什么商业交换,完全没有购买能力。工业品出现了滞销。因此这一时期国家还进行了推销工业品运动。

具体做法是:政府协助成立不久的供销社、商店人员,将工业品送到农村院坝、地头等进行推销,鼓励人们购买。当时推销的工业品都是些日用杂货、百货等。如象布、毛巾、肥皂、搪瓷盅、搪瓷脸盆、鞋袜等等。

这时我八九岁,在我的记忆中,我地农村此时的生存状况大概是这样:

吃,随着年辰,饥一阵饱一阵,红苕半年粮。条件差的人家下半年基本上吃红苕为主,上半年吃菜稀饭、米羹羹,麦羹羹。条件好的干饭稀饭省着有吃。大多数人家每顿都是一道独素菜,除了盐巴、辣椒,不用其它佐料。有时没钱买不来盐巴了,就用泡菜坛里的泡菜水来沾菜。那时街上的人很多都喂有猪,要买猪草。没钱买盐了,我们就背背猪草上街去卖,用纸包几分钱的盐巴回来。杀猪的人家有时吃顿油煎菜,煎油汤菜。

我们这个地方吃猪油的方法很独特,可能是根据环境条件养成的。因此时即使杀个猪,油也不多,只有几斤或十几斤,要吃一年。每年的冬至后人们把年猪杀了,把油切成二至三厘米左右的小墩墩,用盐腌起,叫腊猪油。煎菜煮汤时把锅烧辣(烫)后,放一墩油在锅里用锅铲压,把油压出来后再参水放菜。也是一种烹调方式,又是一种节约计划方式。

大人煎菜压油时,娃儿就站在灶边盯着,踮着脚守吃那丁点油碴。

那时喂大一个猪要一两年,好的人家一年可杀个猪,穷的喂不起猪,不杀猪,也就没有肉吃,没有油吃。

人们穿着上很单调,也很单薄。男的一般都是剃光头,稍上点年纪冬天头上就包根帕子,五六十岁看起来就很老了,五六十岁就是老头。衣服都是青蓝二色,大多都补着疤疤。冬天大都只穿一条布裤子,一两件布衣服,又不兴穿内裤。女的有时穿件花布衣服或阴丹布衣服,阴丹布就是当时的好布。平时男的都是赤着脚,只有出门走长路或挑担下力才穿上草鞋。冬天有双马耳草鞋就不错了。出门走人户或上街赶场,只有女人或少数男人穿双自做的布鞋。姑娘们虽然有双布鞋,平时在家或上坡、割草打猪草,大人都是不大许她穿的。晚上洗脚后,大人有双旧布鞋穿一下,有的家庭娃儿没有任何鞋,洗脚后由大人一个个抱上床。

除了家里有人在外工作,做事有工资收入的外,大部分人都没有经济收入,这时的纯农村人是很少有钱进行商业交换的。除了少得可怜的买点盐巴、火柴、煤油、布、针线等外,其他基本上就不买了。

煮饭的锅都是补了又补。洗脚洗脸都是用木盆,担水挑粪也是木桶,吃饭娃儿用木碗或竹碗。一两分钱一盒的火柴(当时叫“洋火”)都很难买一盒,平时上顿把饭、猪草煮好了,把灶里的火刨来掩起,第二顿煮饭时刨开用竹筒筒做的吹火筒吹燃。如果掩的火熄了,那天又没有买有火柴,就挽一个稻草疙瘩,到邻居处去包火种。如是单家独户,就要到其它院子去包火。我自己就经常干这事,到要煮饭时,如果没有火了,就站在屋外看,看见哪家房上冒烟了,就拿个草疙瘩跑去。有时一次要好几回才把火包成功,不是走到中途火熄了,就是把草疙瘩燃过了。

晚上点灯,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桐油灯,一种是逐渐兴起的煤油(当时叫“洋油”)灯。点桐油灯,有的买有专门烧制的瓦料灯,大多数家庭都是找一个破碗、烂碟子,放上灯草,倒上油点上作为灯。煤油灯就找一个瓶瓶,用棉线或烂布丝丝穿在小竹管里,这样点着照灯。有很多时候没有钱买油,就把桐子瓣瓣找来,用竹签签穿成一窜一窜的,插在一坨泥巴上或半边萝卜、红苕上,点起照亮。或到山上去找有油的松树节疤,劈成小块块,点上照亮。

出门走夜路,大多没有电筒,都是用干竹杆、干向日葵杆杆、白树皮绑成把把,点上作火把,照着走夜路。

刚解放那几年,会又多。那时农村还没有电话,通知各村干部、工作队员开会或叫做什么事,都是派人义务去通知。不知道那时区乡干部和工作队是怎么想的,有什么事要通知下面,总是天要黑了才叫街上和附近农村的不敢说不干的人去送通知,而且规定必须当晚送到。又不给任何报酬,完全是下命令。如派到谁送边远的地方,几十里山路,送到还要回来。

上厕所拉屎,是个非常糟糕的事,我地传统的厕所是和猪圈混用的。都是用石头在地下做一个三尺多宽、二尺多深,长视猪圈的大小、多少不一的一个长形坑,做粪池,当地叫茅司,上面安猪圈,留出一尺多一截空起解便。解便时人就蹲在茅司坎上,把便直接解在茅司里。如茅司里的粪较干或粪结了壳到还好,如粪很稀(不稠),大便解下去便溅得满屁股都是粪水。当时便后擦屁股也没兴用纸,平时人们就是把编竹器的废料黄蔑留下来放在茅司坎边,用它来刮屁股。在坡上解便就随手用草草或什么叶子擦屁股。

以上这种生存状况,有的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才逐渐改变。

在农村成立高级社的同时,一九五六年一月,城镇也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取消了自古以来的私人经营方式,成立了各行各业的集体组织。永新先后成立了商业上的供销社、商店,运输业上的人力搬运社,打锄头、耙疏的农具社,还有木船社、织布厂、缝纫社、卫生所、生猪站、粮站等等。

二月份开始,在机关、单位开展了肃反运动。直到一九五八年十月才结束,历时两年多。不过肃反在我们乡镇和农村没有多大声势。

这一年,还调整了行政区划,全县编为八个区,一个直辖乡,一个区级镇,三个乡级镇。永新由原来的以番号命名的六区改为以地名命名的永新区。把原来的永新、升平、紫荆、中峰、三会五个乡改划为永新、新建、紫荆、中峰、罗家、三会、升平七个乡。区政府还是设在永新场。

阅读清溪河畔半世纪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